在数字政府的建设浪潮中,政务自动化已不再是遥远的设想。政务大厅“无纸化办公”、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企协同“流程驱动”……这些实践都预示着政府治理模式正加速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但在技术演进的过程中,一个新的关键力量正逐渐走上前台,那就是 AI Agent ——能够“理解语言、执行任务、沉淀流程经验”的新一代智能体。
相比传统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只做不想”,AI Agent 更像是一位有理解力的“数字公务员”,不仅能操作系统、跑完流程,还能根据指令进行判断与调整。本文将以流程审批与舆情监控两大政务关键场景为切入点,深入剖析 AI Agent 的应用价值与落地逻辑。
一、流程自动化的升级瓶颈:从“机器人”到“智能体”● 传统自动化难以应对灵活审批流程
政务系统中广泛存在诸如公文流转、审批管理、报销流程、备案审核等重复但条件灵活的流程。传统自动化工具(如RPA)虽然可模拟“点点点”操作,但对流程节点中的判断、分支、异常处理仍然依赖人工补位。一旦页面改版或审批逻辑稍有变化,机器人便可能“崩溃”。
● AI Agent:不仅能动,还能“想”
AI Agent 具备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视觉识别与界面解析技术,准确定位审批系统中的控件、字段与表单结构。结合语义理解和上下文判断,它可以自主完成任务链条,如识别审批内容、选择流程分支、判断是否补材料、输出处理意见等。
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机械执行流程,而是逐渐具备“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能力,成为真正具备“工作能力”的智能体。
GUI Agent VS. RPA
1. 表单填写自动化:从“识别”到“录入”
政务审批中往往涉及大量数据填报,如民生补贴申报、工商备案、公务接待流程等。AI Agent可以自动识别上传的文档、图片、表格等材料内容,通过 OCR+NLP 技术提取关键字段,并匹配入目标系统中的对应栏位完成录入。
以 bit‑Agent为例,它支持多模态界面理解,能精准识别政务系统中的下拉菜单、日期控件、复选框等 GUI 元素,自动完成“读—点—输—选”的操作循环,提升审批准备阶段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多系统之间的跨平台流转
政务场景常常涉及多个平台协同,如从业务系统中提取数据、在审批平台中发起流程、在档案系统中归档结果。AI Agent 能够将这些系统之间的数据流打通,在不同平台中自动执行任务,避免人工反复切换界面与复制粘贴。
此外,当流程中断、资料异常或审批人空缺时,AI Agent还可以设定回滚逻辑、自动记录错误、推送提醒,保障政务流程“不断链”。
3. 流程沉淀与动态适应
完成一次审批任务后,AI Agent 会将整个执行路径、输入输出参数、异常处理规则等打包成能力包,支持后续复用。当流程逻辑发生变化时,用户也可通过可视化界面对能力包进行快速调整和版本迭代。
bit‑Agent 即具备这类“能力固化”机制,不仅能完成审批任务,更能帮助构建政府内部的“流程资产库”,让每次执行都变成组织知识的沉淀。
1. 舆情线索采集:从抓取到判别
AI Agent 能够定时抓取特定关键词、地域标签、事件时间段下的内容,不仅限于文本,还可以提取微博热评、短视频弹幕、新闻评论等多模态信息。同时通过NLP分类模型,判断信息是否属于“负面舆情”“中立报道”或“正面响应”。
当 AI Agent 识别出异常信息后,还可自动生成初步分析报告,并推送至相关负责人邮箱或政务平台通知模块。
2. 快速归档与事件联动
一旦识别到高风险舆情,AI Agent可以自动关联到相关业务系统(如城市管理平台、民政系统等),调取事件背景、关联部门、过往处置记录等信息,并生成预警工单推动流转。
此外,通过界面操作能力,它还能主动填报“舆情响应表单”,协助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四、bit-Agent的关键能力支持bit‑Agent产品特性足够为政府用户提供可行的能力支撑:
1. 任务计划拆解
目标驱动规划:结合大语言模型对自然语言目标的理解,将“我要完成月度对账”这样的任务,自动拆解成“登录财务系统→导出报表→汇总差异→生成对账单” 等可执行步骤。
子任务验证:在拆解的过程中,bit‑Agent会对每个子任务通过小规模测试(如模拟点击、预览数据)验证其可执行性,确保后续执行的成功率。
2. 界面情景理解
元素智能定位:利用深度学习与OCR技术,bit‑Agent能识别各类界面元素(按钮、输入框、下拉菜单、表格等),并针对不同系统自动生成操作指令,无需依赖固定坐标。
上下文语义映射:当用户上传截图或直接在对话框中提到“左上角的导出按钮”时,Agent能结合页面结构与语义信息,精准定位并执行点击。
3. 操作动作执行
多系统无缝衔接:内置RPA引擎可同时驱动Web、桌面、移动端多平台,实现“打开→输入→提交→下载” 的闭环操作。
精细化控制:支持鼠标移动轨迹模拟、键盘输入节奏调节和网络抖动容错,保证操作的稳定性与人机一致性。
4. 计划执行纠偏
实时监控与反馈:执行过程中,Agent会监控关键步骤的实际结果(如下载文件大小、表单校验提示),一旦偏离预期,即刻触发纠偏流程。
自适应重试与异常处理:针对网络超时、弹窗拦截、数据校验失败等常见异常,bit‑Agent可自动重试、切换路径或回滚到安全节点,并在对话中向用户汇报进度。
5. 跨端任务协作
统一调度中枢:通过全局任务调度模块,支持在多台机器、多地部署的Agent之间分配子任务,并行执行,加速大规模流程的完成。
九科信息bit-Agent核心能力
AI Agent不仅仅是效率工具,它将成为政务系统的基础智能基础设施”。
我们可以设想未来这样的场景:
- 一位基层办事员使用 AI Agent自动生成本周社区数据分析报告
- 政务大厅前台处理企业注册材料时 AI Agent 自动识别缺失信息
- 舆情分析部门接收 AI Agent整理的动态研判建议
这些场景都意味着,从“流程自动化”走向“任务智能化”,AI Agent将在政务系统中担当越来越多的智力岗位。
政务自动化正在迈入智能时代。而 AI Agent正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它能理解语言、执行流程、连接系统、持续学习。对于像 bit‑Agent这样的产品来说,其在多模态感知、流程固化与任务复用等方面的能力,正为构建“可执行、可协同、可演进”的政务智能体打下坚实基础。当 AI Agent融入政务流程的那一刻起,我们不再只是谈论效率提升,而是在打造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回应迅速的数字政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