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东“夏粮单产水平、总产增量跃居全国第一”,“藏粮于技”是关键。通俗来说,“藏粮于技”的“技”,是科技与技法、技能的相互激荡、彼此融合。
从科技上看,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品种,山东占4个,山东“芯”动力澎湃“丰收中国”。“北斗导航+”、小麦高性能复式精量播种机、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等“中国制造”大显身手。从技法上看,宽幅精播、复式精量条播等高产栽培模式占比达73.1%,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增加31%,“一喷三防”技术全覆盖实施。从技能上看,启动“十百千万”农机推广大行动,在全省主推十类农机化关键技术、举办百场农机化技术推广活动、展示演示千台(套)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培训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等各类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毕竟,丰收的每一株小麦,都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机收减损也是促增产。
从“靠天吃饭”到“‘芯’中有‘数’”,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跃升,不仅丰盈了“藏粮于地”的底蕴,也开拓了“藏粮于海”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相关数据显示,聚焦“海上粮仓”建设,山东积极拓展耕海牧渔空间,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2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看,在山东这片广阔的蓝色国土中,“耕海1号”“国鲍1号”“经海005号”等海洋牧场,囤实一座座“蓝色粮仓”。其中,“耕海1号”三个智能化养殖网箱盘旋组合成直径80米的“海上花”造型,可以养殖真鲷、斑石鲷等优质海水鱼类,年产约15万公斤,注解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烟台担当。烟台海参九成源自生态海洋牧场。烟台有“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的美誉,先后培育了刺参“安源1号”“崆峒岛1号”等5个国审新品种,源源不断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动能。
仓廪实,天下安。山东是粮食大省,夏粮丰收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中作出了“山东贡献”、凸显了“山东担当”。从更高层面上讲,稳固“大国粮仓”,不但为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必然利好全球经济,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