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还冷清的赛道,如今被Agent 的热潮彻底点燃:资本的钱袋子如逐浪的鱼群疯狂涌来;各类赛事、论坛也都围绕着它搭台唱戏;搞技术的则像给“新玩具”装零件,忙着套框架、加工具、写 prompt…… 仿佛这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能打开所有门的万能钥匙,似乎谁慢一步,就要错过下一个技术革命风口……冷热之间,只差一个 Agent 的距离……
啥是 Agent?
还记得漫威动画中的J.A.R.V.I.S.(贾维斯)吗?全称为 Just Another Rather Very Intelligent System,是钢铁侠钢铁侠托尼・史塔克创造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助手,能够帮助他处理各种事务,计算各种信息,还可以操控钢铁侠的房屋和战服的内部系统等。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智能体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图1:漫威动画中钢铁侠的人工智能助手贾维斯 图片来源:网络
在AI领域,“Agent” 通常指 “智能体”,是能自主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的实体。它的核心特点是自主性 —— 无需持续人工干预,可根据自身目标和环境反馈调整行为。如,客服聊天机器人能感知用户输入(环境),生成回复(行动);游戏中的 NPC 能根据玩家(行为与环境)做出对战或躲避等反应(决策与行动),这些都可视为简单的 Agent。其本质就是通过感知—决策—行动的循环,实现与环境的交互并达成预设目标。
核心痛点是什么?
时至今日,在现实技术层面,一个关乎它本质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Agent只是做到了表面的“聪明”,而非真正智能。
从实践效果上来说,它的解决能力还处于“小小白”阶段;而从技术上来说,别再做“功能堆料”,它真正的护城河应该是 “认知核心” !
也就是说,Agent真正需要突破的是 “认知核心” 这个痛点:让 AI 从 “记住关联” 走向 “理解因果”,从 “单向反应” 走向 “双向推理”,从 “临时表演” 走向 “持续成长”。
为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这是当前 AI 认知模式的必然:缺乏对知识的 “双向锚定” 能力。它记住的是 “关联”,不是 “关系”;能顺着走,却不会回头看。当模型学了一个知识后,它仅仅做到的是记住,当你提问时,它就会乱回答。
为啥会出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它 “没理解”—— 它的认知核心里,知识是以 “单向概率链” 的形式存储的:从A到B,但不能从B到A。
这背后是大模型的底层逻辑:通过 “下一个词预测” 学习统计关联,而非构建 “智慧模型”。就像它知道 “大同是中国的煤都” ,但换言之“中国的煤都是什么?”,它回答成:“中国的煤都是黑色的”。
本质上,它并没有理解 “煤都” 的含义,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让 Agent 在面对需要双向推理、多步关联的场景时,瞬间露馅。给小朋友辅导过作业的家长应该能理解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