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4年治理人工智能,助力造福人类
报告共计:85页
联合国报告解析: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类?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从优化能源网络、改善公共卫生到推动农业革新,这项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向善潜力,甚至能加速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算法偏见、虚假信息泛滥、数据滥用,以及技术鸿沟可能加剧的全球不平等。近日,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发布的《治理人工智能,助力造福人类》最后报告,深入剖析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状与未来方向,为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提供了系统性思路。
人工智能的双面性:机遇与风险并存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变革力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学领域,它破解了蛋白质折叠等困扰学界数十年的难题,助力疾病研究与药物开发;在经济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打破传统技术应用的缓慢节奏,有望在未来十年内重塑各行业生产力;在公共利益领域,它能预测流行病传播、监测气候变化,为应对全球危机提供关键支持。
然而,这些机遇的公平分配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目前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工智能项目中,仅10%的资金来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的组织,私营资本的这一比例也仅为25%。数字鸿沟的扩大,可能让少数国家、企业和个人垄断技术红利,而更多群体被边缘化。
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大型语言模型的"幻觉"(虚构信息)、人工智能生成的深度伪造内容,正对信息真实性和民主制度构成威胁;自主武器的研发与应用引发了法律和人道主义争议;算法决策的不透明性,则可能加剧歧视与权利剥夺,尤其对边缘化社区造成冲击。此外,人工智能系统的高能耗、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治理为何必不可少?
人工智能的全球性决定了其治理不能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力量。从训练数据到关键矿物,其产业链遍布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的跨境部署,可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而技术发展带来的权力与财富聚集,更牵涉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
报告强调,没有任何国家或企业能完全掌控人工智能的所有运作,其决策的下游影响却可能波及全球。例如,一个国家开发的算法模型,可能通过互联网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环境;数据滥用的后果,也可能跨越国界扩散。这种"跨境溢出效应",让全球协同治理成为必然。
更关键的是,当前人工智能治理存在显著缺陷。尽管各国、企业和国际组织已推出数百项指南与框架,但大多缺乏全球影响力和全面覆盖性。许多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被排除在治理对话之外——数据显示,在7项重要的非联合国人工智能治理举措中,有118个国家未参与任何一项。这种代表性缺失,不仅导致治理失衡,更可能让技术发展偏离公共利益导向。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三大缺口
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存在三大核心差距,制约着技术的负责任发展。
代表性缺口尤为突出。全球多数地区在人工智能治理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导致治理议程难以反映不同区域的需求。例如,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管理、算力获取等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议题,在现有治理框架中常被边缘化。这种"少数主导"的格局,可能让技术发展加剧而非缓解全球不平等。
协调缺口同样严峻。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的治理举措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同,可能导致全球分裂为多个互不相容的治理体系。即便是联合国系统内部,由于各实体职能分散,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合力,甚至出现工作重叠与资源浪费。
执行缺口则让治理承诺难以落地。目前,多数人工智能治理规范依赖自愿遵守,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在能力建设、中小企业支持等关键领域,资源分配不足,导致许多国家虽有治理意愿,却难以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
构建全球协同治理体系:联合国的解决方案
为填补治理缺口,报告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全球合作框架,核心是通过"统一认知、奠定共同基础、共享惠益"三大支柱,构建网络化、灵活化的治理生态。
在统一认知层面,报告建议成立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小组。该小组将借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模式,整合全球前沿研究,为各国提供客观、可靠的技术信息,平衡企业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它不仅会发布年度技术趋势报告,还将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能源、教育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奠定共同基础方面,两项举措尤为关键。一是建立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对话机制,每年举办两次多利益攸关方会议,让各国分享人权保护、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最佳实践,促进跨境治理的互操作性;二是创建人工智能标准交流中心,梳理全球各类标准与定义,解决术语混乱、技术标准与伦理原则脱节等问题,推动形成共识。
共享惠益是实现公平治理的核心。报告提议建立能力发展网络,通过共享算力、训练数据和在线教育资源,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本土人工智能人才,让更多群体能将技术应用于本地需求。同时,设立全球人工智能基金,整合公共与私营部门资源,为算力稀缺地区提供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模型与数据集建设。此外,构建全球人工智能数据框架,将规范训练数据的收集、使用与共享,保护隐私与文化多样性,避免数据垄断。
为串联这些举措,报告建议在联合国秘书处设立人工智能办公室,作为协调核心,推动各机制协同运作,确保联合国系统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发出一致声音。
走向包容的未来:技术向善需要全球协作
报告强调,人工智能的未来并非注定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而是取决于人类的治理选择。当前的关键是摒弃碎片化治理,通过包容、协作的机制,让技术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正如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集体行动,人工智能治理也离不开各国、企业、民间社会的协同努力。只有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参与治理决策、分享技术红利,才能避免技术鸿沟扩大,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全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工具。
联合国的这份报告,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一份务实蓝图。它提醒我们,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人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兼顾创新与责任、效率与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85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