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唐小丽
编者按: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7月盛夏,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黄浦江畔举办。人工智能在上海,在中国,如火如荼。
如何应用人工智能,AI如何赋能企业,赋能治理,赋能技术,赋能生活,应用场景日益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为此,人民网在上海推出“AI有用”系列应用场景报道,展示、科普、汇集各类AI应用场景,推动AI应用生根落地,开花结果。人工智能,不仅“好玩”,更要“有用”!
12345市民热线每天涌入海量工单,该派给哪个部门?
接到市民投诉工单后,又该循着怎样的流程一步步推进解决?
当市民投诉的事项终于落地解决,回复时要注意哪些要点才能让对方满意?
要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新手来说,谈何容易!
“小区有一幢楼,电梯时常夹人,居民拨打12345反映,这事按理应该由业委会和物业对接,居委协助,但这个小区没有业委会,只能由居委出面处置。”这对于东方居委社工小刘这个才上岗1个月的新手来说,实在是犯了难。“幸好有‘数字社工’,通过‘数字社工’推荐的类似案件,我查询到了一系列的流程,最终难题得到解诀。”
小刘口中的“数字社工”是什么?“数字社工”又是如何工作的?
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卜丹凤以投诉邻居装修扰民为例,给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自动派单
“精准派单,是市民诉求高效解决的第一步。”卜丹凤介绍,以往12345工单分派,因需要了解多部门职责范围或案件复杂描述不清,影响派单精准度和诉求处理速度。“有了‘数字社工’,它会自动判断居民区噪音扰民问题该由哪个主办、协办部门解决,会自动派单。”
工单派发后,“数字社工”会自动发送短信提醒相关职能部门,便于他们及时响应居民诉求。“快到处置时限的工单,系统会自动发出催办短信,这样我们城运中心就不用一一打电话提醒、催办了。”
智能催办
工作人员接单后,需花费一定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凭,然后结合自身经验,给予居民回复,随后再将处置流程和结果反馈至街道城运中心。“现在,职能部门接单后,可在‘数字社工’的帮助下,迅速查询到精准的法律法规,同步给出处置建议,还能规范给出答复内容。”
此外还有智能质检、智能研判等功能。智能质检自动对处置部门回复的工单内容进行规则质检,智能研判通过热点分析引擎+地理信息等技术方式形成热力图,成为城市运行的预警机,让群众关心的事提前察觉、群众着急的事快速响应,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智能质检
在卜丹凤看来,“数字社工”就像一个辅助外挂,缩短事前派单、事中处置、事后分析每个环节的时间,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全力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
卜丹凤说,早在这一项目开展之初,街道城运中心业务骨干与相关技术人员就组建起“城运数字工作专班”。专班历时一个月,针对街道2020—2023年的1.8万条历史工单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符合街道实际情况的事项清单。随后,基于历史数据对所有事项清单的类型进行人工标注,历时三个月,完成事件分类引擎和判重引擎的开发工作。
热力图
与“数字社工”的每一次互动,对它也是一次“投喂”,让其在实践中更加聪明,服务能力随之提升。“今年,我们又增加了双呼先联智能提醒和DeepSeek大模型智能问答的功能。”卜丹凤说,结合实际运用,“数字社工”也在一直不断优化。
“数字社工”到底好不好用?一组数据或可见一斑。自城运“数字社工”应用场景自上线运行以来,工单自动派单率达70%,准确率达92%,类案推荐准确率达95%,工单处置效率提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