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生产加快推进、客户个性化定制增多、交付节奏被压缩到极致……所有这些,都在倒逼制造业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传统的ERP、MES、WMS等系统固然打下了基础,但系统之间的数据缝隙、人工操作的效率瓶颈,正逐渐成为“隐性成本”。
而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AI Agent(智能体),正在成为一条正在成型、性价比极高的智能化中间路径。
根据中研普华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已成为RPA应用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当自动化逻辑遇上智能代理机制,以下这5类流程,正在被彻底重构。具体来看看这些场景。
1、订单全链路流转——从下单到上线无需人工干预传统流程中,订单从SRM系统录入后,还要人工同步到ERP、MES中,有时还需处理邮件、附件、EXCEL表格,极易出错、效率低下。RPA+AI Agent打通流程后,可以实现:自动读取采购单或邮件信息;智能判断品类、价格、交期等字段;自动填报到ERP、MES,完成排产准备。这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减少了生产计划因数据延迟产生的“忙中出错”。
2、质检与报表自动生成——从人工抄表到智能审核每天都有大量质检数据需要核验、汇总、报送——这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却重复冗杂的工作。结合RPA的自动操作能力与AI Agent的判断力,可以实现:自动抓取质检数据;智能识别不良品项;自动生成日报、月报并同步上传;通过规则设定实现自动预警和异常标红。不再是“做完事才发现问题”,而是在第一时间做出智能反应。
3、库存与物流调度——从响应滞后到实时同步调拨、出入库、发货……每一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这些操作靠人力搬数据,不仅慢,而且容易错。现在,RPA可以完成流程执行,AI Agent则承担调度与判断角色,如:判断库存水平是否低于安全线;自动触发调拨流程;根据运输历史智能推荐物流策略;与WMS/ERP系统自动对账。这使得库存管理更精细,物流决策更“聪明”。
4、财务流程自动化——从录入到对账的全链路释放制造业的财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这么简单,尤其涉及大宗采购、发票抵扣、报税合规等流程,极其繁琐。RPA+AI Agent可用于:自动录入开票信息;自动匹配发票与入库单、合同;异常票据自动标识与上报;自动生成报税材料并推送给审计模块。不只是“自动化记账”,而是真正实现财务的全流程智能协同。
5、内部办公协同流程——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人除了核心业务流程,制造企业的行政、人资、IT支持等办公协同任务也常被忽视。通过RPA机器人+AI Agent,可以自动处理:入职流程的资料录入与权限申请;IT工单初筛与自动分发;OA系统审批流程自动流转;培训签到、反馈表统计等重复流程。这释放了大量行政与中后台资源,把人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务中。
虽然市面上RPA平台众多,但能真正落地到制造场景的,其实不多。制造企业的IT环境复杂、流程个性化强,对系统兼容、私有部署、实施经验都提出了高要求。
例如金智维的RPA数字员工平台,就在制造行业深耕多年,不仅支持与SAP、金蝶、用友等主流ERP无缝集成,也提供本地化部署、信创兼容、安全审计等能力,满足对数据安全与行业合规的多重要求。更关键的是,它基于Ki-Agent S智能体平台构建了“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架构,不仅能干活,还能思考,能判断,适配更复杂的业务决策场景。像国内通用耗材龙头天威集团,就与金智维共建了智能制造RPA应用示范基地,多个业务流程实现智能调度和自主运转,为行业探索了一条真正“可落地、能复制”的路径。
最后的建议:别只看“有没有”,要看“合不合适”如果说过去选RPA是看“有没有用”,那么2025年之后,企业必须看“好不好用”“是否可持续”。在RPA+AI Agent双轮驱动的趋势下,真正值得信赖的平台,必须具备:行业Know-how:不只是懂技术,更懂制造流程本身;平台能力:能快速集成、复用与演进;智能融合:具备AI识别、智能判断与决策支持;合规部署:满足信创要求,支持私有部署与国产化栈。
如果你也在考虑升级制造流程的智能化路径,不妨把这份指南收藏起来。选择一个真正“懂制造”的RPA伙伴,是企业未来10年智能进化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