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轻工学部、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孔凡功教授团队在材料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3.2)上,发表了题为“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ybridization-micro/nano-structuraldesign on the Ti3C2Tx MXene@CoFe-MOF@chitosanheterojunction enhances the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杂化-微纳结构的协同效应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的最新研究论文,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论文唯一单位,轻工学部2021级硕士研究生彭庆港为论文第一作者,孔凡功、王守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随着电磁波(EMWs)技术在国防通信、高精度医疗设备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深度渗透,电磁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水质污染后的新型环境挑战。尤其在高集成电子器件微型化与航空航天装备轻量化趋势下,传统吸波材料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材料厚度与重量难以满足“轻如蝉翼”的工程需求;另一方面,单一损耗机制导致宽带吸收性能与阻抗匹配难以协同优化。如何突破“强衰减-弱匹配”的性能壁垒,开发兼具超轻、宽频覆盖及环境自适应性的新一代吸波材料,成为全球功能材料领域的攻关焦点。
图. TMC碳气凝胶的设计和电磁波吸收机制示意图
本研究通过创新性协同调控杂化填料与微纳结构,成功开发出Ti3C2TₓMXene@CoFe-MOF@CS(TMC)碳气凝胶。该材料基于异质界面极化与电磁协同效应,实现电磁波吸收性能的突破性提升:在超低密度(35.09 mg/cm³)条件下,经900 oC热处理的TMC900展现出-50.95 dB的极限反射损耗及6.1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覆盖90%以上微波频段。此外,其独特的微纳多孔网络赋予材料卓越的隔热性与阻燃性,突破了传统吸波材料在极端环境应用的局限性。研究揭示了杂化填料-结构协同作用机制,提出“异质界面电容效应”与“多级散射衰减”理论,为高性能电磁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478208)、济南市高校20条创新团队项目(202228073)、山东省科教产融合试点项目(2024ZDZX01)等项目的支持。
链接: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305-1
声明: 本文资料和图片来自于政府/园区管委会官网、官方公众号、材料相关媒体及其他公开资料,如信息有误或有遗漏,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及时处理;我们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