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作家何建明得知了王淦昌院士遭遇车祸的消息,立刻急忙赶往医院。几天前,他才刚刚采访过这位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状态令人赞叹。王院士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年逾九十仍显得神采奕奕,给人一种活到百岁的感觉。可如今,王院士却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看到他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何建明心中涌起万千思绪,回想起那次采访时,王院士的一生如何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无数贡献,心中不禁为这位英雄默默流泪。
想到他曾为国家奉献的青春,想到他在家庭和事业中的无私,想到那十七年消失的岁月,还有三度错失诺贝尔奖的遗憾,何建明的眼泪早已无法抑制。他心中充满了对肇事者的愤怒和无奈,尤其是在看着王院士躺在床上,无法再站立的样子时。高龄使得王院士无法承受伤痛,手术无法实施,任何一次意外的伤害都会加速他身体的衰退,甚至威胁到生命。
让人感到更加痛心的是,王院士的事故肇事者最终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没有一句道歉。身边的亲朋好友,无不为此痛心疾首。而不久之后,王院士的妻子,也在多年陪伴的生死与风雨中离世,这对他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最终,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院士也随着爱妻一同离世,葬礼上,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庄重而悲痛,许多国家重要人物前来悼念。王院士的离世,给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王淦昌院士究竟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敬重与悼念?他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者,他为中国的核技术和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也是核聚变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王淦昌于1907年出生,命运多舛。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少年时又失去了母亲,家庭的困顿与那一时代的动荡,令他早早品尝了生活的苦涩。但这些并未打倒他,相反,他以更强的毅力走出了困境。曾经,他的表哥给予他巨大的启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他,14岁的王淦昌便随表哥前往上海求学,并拼尽全力学习,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然而,清华大学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20年代,国内局势动荡,外有侵略,内有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爱国人士和组织纷纷起来反抗。但这场动乱让王淦昌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血腥与暴力,他感到深深的愤怒与痛苦。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愤怒的王淦昌几乎冲向敌人,幸好被同学及时制止。然而,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他开始深刻反思,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战胜敌人,国家的强大来自于科技,科技才能真正强国。教授叶企孙的话深深震撼了王淦昌的心灵,也为他的科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王淦昌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留学的机会,1934年回国后,他投身于中国的物理教育工作,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教授。他的学生中,李政道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人物。然而,王淦昌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面前,三次与奖项擦肩而过。
第一次,他在德国留学时提出的理论没有得到足够的实验验证,尽管他当时的理论后来被他人实验验证并证实,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王淦昌再次错失诺贝尔奖。尽管他提出的理论后来被美国物理学家验证,但因当时实验条件的不足,王淦昌依旧无缘诺贝尔奖。不过,另一位有良知的美国物理学家为王淦昌立下了功勋,将实验命名为“王淦昌-阿伦方法”。第三次错失诺贝尔奖发生在1961年,正是因为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刻,选择为国家的原子弹研发奉献一切。
1961年,王淦昌毅然接受了工业部部长刘杰的邀请,参与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然而,这一决定让他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连家人朋友也不知道他的下落。直到多年后,人们才知道,王淦昌在消失的十七年里,化名“王京”,在原子弹的实验室里日夜工作,致力于原子弹的研发。直到1978年,王淦昌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尽管这一段光辉的岁月背后有着无数的荣耀,王淦昌却依然错失了第三次诺贝尔奖。
在晚年的一次采访中,王淦昌曾坦言:“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这句话诠释了他毕生的坚持与奉献。当王淦昌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悼念仪式上,国人无不感到深深的悲痛与敬仰。这个伟大的科学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