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代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推动下,国产大飞机的梦想终于在新时代迎来了曙光,迎向了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的新篇章。这个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崭新局面,预示着未来的广阔蓝天。
2023年5月2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备受瞩目的国产喷气式干线飞机——C919,顺利完成了其首航任务,成功执飞东航MU9191航班,从上海起飞,飞往北京。这不仅是国产大飞机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航空事业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经过长时间的艰难研发与技术积累,C919以完美的表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紧接着,2023年6月25日,在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的盛大舞台上,我国的航空产品闪亮登场。自“歼20”到“枭龙”、再到“轰6K”以及多款民用飞机,这些展品的数量与种类之繁多,令东道主法国感到自愧不如,令人惊叹。中国航空工业的全面崛起,不仅证明了我国的航空研发能力,也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空军的雄心与力量。百年之前,或者甚至几十年以前,这样的景象是难以想象的。
回顾历史,许多人或许会对国产飞机的起源感到惊讶,事实上,它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当时已经认识到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与推动航空事业的发展。甚至一度在亚洲航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
然而,1937年8月,随着淞沪会战的爆发,中国空军的局势急转直下。此时,我国空军作战飞机数量仅为346架,能够参与正式作战的飞机仅有296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37年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空军强国之一,作战飞机数量高达1045架,总数达2625架,几乎是中国空军力量的十倍。从飞机的性能来看,日本的飞机大多是1930年代全新设计制造的现代化战机,而我国大部分飞机依赖进口,机型种类繁杂且老旧。
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我国的航空事业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发展滞后,造成了我国航空力量的巨大差距。1913年,袁世凯接受了法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在南苑创办了中国首个航天学校,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此后,民国政府不仅加大了对飞机的采购力度,还积极推动国内航空设施建设,如西南航空学校和飞机修理厂的建立。
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了航空事务处,专责处理与航空有关的所有事务。1913至1928年间,南苑航校培养了158名飞行员,奠定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基础。而飞机研发方面,民国政府开始自主制造飞机,并根据需要对飞机进行创新设计。1914年,潘世忠主持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双翼飞机,并将其命名为“枪车”,这款飞机的成功制造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要进步。
进入1920年代后,民国的航空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开设了京沪、京粤等航线,飞机的使用逐渐走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内外压力以及资金问题,民国政府的航空事业在抗战爆发后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民国依然从世界各国购买了1300-1400架飞机,并在国内建立了多个飞机制造厂,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航空支持。
其中,第一飞机制造厂成立于1923年,并在梅农安的领导下研制出了国产飞机“羊城号”。尽管该厂面临战乱的困扰,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战争的加剧,工厂遭受了多次空袭,导致生产受限,最终陷入停滞。
第二飞机制造厂成立于1935年,其建厂初期与意大利展开合作,生产出了大量的战斗机和教练机。在抗战期间,尽管遭遇了日军的空袭,该厂依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研发了中运运输机,并成功将飞机运往战场。
此外,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成立也为民国航空事业贡献了力量。这个厂区不仅承担了飞机的组装和维修工作,也逐渐掌握了独立制造整机的能力。然而,随着日军的不断轰炸,中央飞机制造厂的设备被摧毁,最终无力支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虽然拥有一定的航空制造技术,部分飞机设计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政权动荡、资源匮乏和外部侵略等原因,这些飞机制造厂无法持续壮大,最终导致了国产飞机的大规模衰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航空事业才迎来了全新的起点,走上了逐步崛起并最终与世界一流航空大国并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