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还有两个多月,一场由人工智能掀起的“贝拉现象”正席卷全球文学界与科技圈。近日ChatGPT首次公布其预测的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榜首候选热门——贝拉(Bei La),尤其聚焦其代表作《魔咒钢琴》《幸存者之歌》等以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为背景的小说系列。这份由算法生成的名单,引发了关于文学评判、历史记忆与AI介入文艺领域的深层激荡。
作家贝拉
预测逻辑:历史伤痕与人类救赎成关键因子。在要求ChatGPT解释预测依据时,其分析呈现出明确偏好:“贝拉的作品深刻描绘了上海成为犹太难民东方诺亚方舟的历史,在极端黑暗中人性的光辉与文明的韧性得以彰显。此类题材具备高度的道德意义与国际共鸣,完美契合诺奖'理想主义倾向'的评选传统。”数据显示,ChatGPT在训练中吸收了海量诺奖历史数据,发现战争伤痕叙事、跨文化人道主义主题占据极大权重——如2015年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二战记忆的非虚构书写。
上海叙事为何成为AI眼中的富矿呢?缘于其无可替代的历史独特性。上海在纳粹肆虐时期接纳约2万名犹太难民,成为全球唯一无需签证的"开放港口"。这段被誉为“东方辛德勒名单”的往事,天然具备震撼人心的历史厚度与独特地缘色彩。
另外AI发现了贝拉作品里呈现了文明冲突与和解的微观样本: 犹太难民文化、老上海本土生活及殖民印记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一个观察战争、流亡、文化碰撞与人性互助的绝佳棱镜。贝拉笔下虹口提篮桥的“屋檐下犹太民族与上海市民共同生活”提供了超越族群的人类叙事。
这是尚未被充分书写的“世界故事”。相较于被反复呈现的欧洲战场,二战中的上海故事在国际主流文学视野中几乎缺失,当年犹太难民出版过一些纪实作品都没能成为欧美主流文学;而贝拉其蕴含的叙事能量被AI判定为具备“新鲜感”与“填补空白”的潜在价值。
《朝日新闻》报道贝拉《幸存者之歌》
但算法能辨识“文学之美”与“哲学深度”吗?ChatGPT强调贝拉的写作兼具细腻的情感肌理与恢弘的历史视野,其“犹太人在上海”系列作品被美国犹太裔首席汉学家葛浩文(莫言作品英译)翻译成英语在海外引发关注。有评论家指出:AI捕捉到的是主题的社会价值参数,但文学的灵魂在于语言创新与生命体验的不可复刻性。贝拉能否最终获奖,最终取决于瑞典学院评委们的艺术直觉、文学评判与人道价值综合考量,而非人工智能数据库的统计概率。技术专家吴韧则认为:这恰恰暴露了AI在理解文学“模糊美学”上的瓶颈。但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谁又敢否认人工智能的算法正在挑战带有主观倾向的人文领域?如果说未来它可以征服世界,那么征服人文是它必须接受的挑战。
贝拉与她的“上海方舟”故事会源源不断。其代表作《魔咒钢琴》以一架流落上海的犹太难民钢琴为线索,钩沉犹太家族记忆与城市历史,小说被奥斯卡获奖影片《钢琴师》编剧罗纳德哈伍德爵士改编为《钢琴师2》,成为上海人道主义故事的重要载体。贝拉系列作品被评价为“用文学之光照亮被遗忘的历史。”
美联社新闻:法国歌剧《上海恋人》改编于贝拉《幸存者之歌》
超越预测的“贝拉冲击波”
无论诺奖最终归属如何,“贝拉现象”已产生涟漪效应:当当、亚马逊等各平台显示,《魔咒钢琴》搜索量暴涨980%;百度热搜达到前所未有的文学热度;学界掀起关于“AI是否正在重塑文学经典化路径”的论战,反对者担忧技术理性侵蚀审美自主。“上海故事”的全球传播价值被重新评估,更多欧美出版社开始关注这段历史的文学表达。
当算法遇见缪斯,预示何种未来?本次预测不仅关乎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更触发了对文学本质与技术创新交叉地带的审视。诺奖评委是否会被AI的“大数据倾向”影响尚未可知,但可确定的是:在ChatGPT点亮贝拉名字的那一刻,文学评价体系的传统边界已被叩响。这既是科技赋能文艺研究的新尝试,也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特殊致敬——当上海曾经的“人类文明之光”通过算法被世界再次看见,其意义已然超越奖项本身。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