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的人,多少都得跟外文资料打交道。以前总觉得翻译工具嘛,能看懂大概就行,直到听了身边三个朋友的故事,才发现一个顺手的工具,真能悄悄化解不少烦心事,甚至让做事的节奏都轻快起来。
- 老周,写科技稿的:追热点时,多出来的半小时太关键了
老周专写AI领域的深度内容,上个月Meta发新模型那天,他朋友圈晒出10万+的稿子,配文“比预计早发半小时,值了”。
“你是没见过我以前查外文资料的样子,”他点开电脑给我演示,“以前开三个窗口:左边网页原文,中间翻译软件,右边文档编辑器。翻到‘multimodal transformer’这种词,还得切出去查专业词典,生怕译法不对。有时候软件卡一下,原文段落都找不着,急得直冒汗。”
现在他浏览器上多了个插件,点一下地址栏旁的“译”字图标,网页立刻分成左右两栏,左边英文右边中文,连段落换行都严丝合缝。“你看,鼠标放‘多模态变换器’上,就弹出‘行业通用译法’,不用瞎猜。划原文标黄,译文也跟着黄,复制粘贴就能直接用。”
那天Meta的公告,他边看边摘重点,半小时就理顺了核心技术点。“做这行,读者就图个新鲜。别人还在对着翻译软件磕磕绊绊时,你已经把稿子发出去了——这半小时,就是能不能抓住流量的关键。”他笑着说,“现在插件基本不关,省下来的时间,够我多核对两个外媒信源,稿子也扎实点。”
- 小林,外贸公司的:翻译出错那回,我手心全是汗
小林在公司管海外客户对接,去年差点因为一个翻译失误丢了大单。德国客户的采购合同里,“交货期”被译成“交货日期”,就差个“限”字,意思差了十万八千里,老板拿着合同质问她时,她后背全是冷汗。
“现在用的这个工具,真能让人踏实点,”她点开一份刚译完的合同给我看,20页的PDF,左边原文右边译文,连表格里的条款、加粗的重点都对齐得整整齐齐。“你看这句‘delay penalty 0.5% per week’,工具直接标红了,译文写的‘延迟罚金每周0.5%’,清清楚楚。”
导出带对照的PDF给老板看,老板翻了两页说:“这翻译专业,客户看了也觉得我们靠谱。” 她偷偷说:“现在老板的英文邮件都让我直接译,还在群里说‘以后就用这个,别再折腾了’——总算不用提心吊胆怕译错了。”
- 小雅,教英语的:读者再没问过“你译得准吗”
小雅喜欢分享“用外刊学英语”,以前发《经济学人》的段落,只能贴原文加自己译的中文,评论区总有人追着问:“这个翻译准吗?” 她为此特意去查词典、翻教材,还是难免被质疑,心里挺不是滋味。
“现在用这个插件,踏实多了,”她打开一篇外刊网页,点一下插件,页面立刻变成双语对照。“你看‘green premium’这个词,直接译成‘绿色溢价’,还标了是经济学常用译法,点一下就能看原文。”
她现在发内容,直接截图对照页面,配文“外刊里的‘绿色溢价’到底啥意思?看原文+译文就懂了”。评论区画风变了,有人说“这样学起来真方便”,有人问“这是啥工具,我也想试试”,互动量比以前多了不少。
“其实学外语的人就图个明白,”她说,“能让大家直接看到原文和专业译文,信任感不就来了吗?”
这半年听他们聊得多了,发现一个好用的翻译工具,未必是多花哨,而是能接住那些细碎的需求:
比如不用在好几个软件间切来切去,一个插件能搞定网页、PDF、外刊;
比如遇到专业词不瞎译,知道外贸人要“市场占有率”,学英语的人想知道“绿色溢价”背后的含义;
比如操作简单,打开就能用,不用研究半天教程。
说到底,做内容、做工作,谁不想少点麻烦、多点底气呢?如果翻译这件事能变得顺顺当当,省下的时间和心力,总能用到更值得的地方去。
要是你也常跟外文资料打交道,或许可以试试看——有时候,一个顺手的工具,真能让做事的心情都轻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