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等运营商纷纷亮出“服务牌”,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服务承诺和举措,积极改善用户体验,回应民生关切。然而,这些诚意满满的努力,却遭遇了部分用户的质疑,甚至被误读为“作秀”。
面对用户的质疑和舆论的压力,运营商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初心。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移动推出十项服务承诺,切实保障客户权益。其中,“透明消费,明白办理”承诺用户可通过中国移动APP“资费专区”查看在售资费,未公示不销售;业务订购必须经由客户确认同意,办理完成必为客户下发告知短信。
针对部分用户遭遇过的过度营销问题,中国移动承诺“营销免扰,一键举报”,10085将为中国移动向用户推荐业务唯一官方电话号码,并提供免打扰服务;用户接到非10085号码推荐业务,可发送短信至10086999或登录中国移动APP进行举报。
为保障十项承诺惠及每一个用户,中国移动还打造了集团公司直管的服务监督平台,欢迎用户对中国移动践行服务承诺、落实网信为民的工作进行监督、多提宝贵意见。对于在10086未有效解决的服务诉求,可以通过中国移动APP服务监督专区、10080热线、服务监督小程序等渠道进行反馈,中国移动将做到全量受理、全速处理、全程监督。
虽然运营商已经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这些努力在传播和用户感知层面可能还不够到位。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使得用户对运营商的后续服务承诺持有怀疑态度。同时,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些谣言和诋毁也容易在用户群体中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误解。
近来,一些人为了博眼球、抢流量,故意歪曲解读运营商的举措,甚至还有疑似竞争对手有组织散布谣言,称“中国移动流失/携转6000万用户”。事实上,中国移动用户一直在稳定增长:2022年,移动客户9.75亿户,净增1811万户;2023年,移动客户9.91亿户,净增1599万户;2024年,移动客户突破10亿户,净增1332万户。
这种无稽之谈不仅损害了运营商的声誉,也破坏了用户对运营商的信任。面对这种情况,运营商不能坐视不理,而应积极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进行举报和澄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运营商自身的声誉,更是为了保护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另外,从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运营商之间的内卷式竞争也是导致用户不满和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运营商长期以价格战为主的竞争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通信成本,但也导致了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忽视了用户对服务品质的更高需求。
竞争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竞争的方式。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不应是一场“零和博弈”,而应着眼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在价格上“内卷”,不如在服务上“内卷”,在用户体验上“内卷”。只有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