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影市表现平平的夏季,一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的电影《F1:狂飙飞车》(简称《F1》)突然登上了我们的院线,并凭借极佳的口碑迅速攀升至豆瓣8.6分。这部电影的表现让人意外,但让我走出影院后思考的却不是它的优点或缺点,而是:这部工业流水线的作品,明明如此普通,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赞扬?
**技术出彩,却未突破**
去年,AI技术突飞猛进,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仿佛每个日常环节都被AI所渗透,电影这一与科技息息相关的领域,自然也在讨论之列。然而,如果你抱着期待技术革新能重新定义电影的心态走进《F1》的放映厅,结果可能会让你失望。
如今,CG特效和绿幕技术早已成为电影制作的常规手段,作为一部以极限运动为卖点的电影,《F1》这次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克制,转而通过赛道实拍和高精度模拟来呈现比赛场面,这一策略也使得电影赢得了技术控的赞誉。
不过,尽管影片的技术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比赛场景的气氛营造上无疑高水平,但它并没有像《网络迷踪》那样在技术与电影本身的结合上取得创新性突破,核心依然是对现场的还原。对一部优秀的电影来说,这远远不够。可以说,一旦剥离掉那些华丽的技术外衣,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卸妆后的主播,瞬间变得平凡无奇。
**套路老套,却依然表现不错**
按照常理,体育题材的商业电影通常都会选择热门档期上映,大部分会沦为票房陪跑,话题和口碑的形成几乎不可能。然而,《F1》的情形却不同。或许是因为最近一些备受期待的大片让观众失望,尤其是一些好莱坞经典IP续集和童话真人版改编的电影实在难以令人称赞,这部中规中矩的《F1》反倒让观众产生了好感,形成了一定的口碑效应。
抛开外部因素,影片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新鲜。桑尼这个人物设定显得陈旧,新老双雄的情节构架老套不堪,桑尼和凯特的爱情线平淡无奇,甚至连MV中的背景故事都比它更具动人之处。这样的剧情放在20年前都不算新鲜,甚至有些乏味。而老牌演员哈维尔·巴登的角色鲁本,几乎可以说是个配角,其存在感低得令人叹息。
也许有人会说,《F1》通过技术的精准运用、对极限运动的精准把控,再加上布拉德·皮特的加盟,这些因素使得影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确实如此,但这些因素最多只能让电影勉强及格,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优秀。或许,这部电影只是相对优秀,观众因为期望较低而收获了一份小小的惊喜。
**从创造人物到塑造英雄,胜利是关键**
电影中的桑尼,由布拉德·皮特饰演,尽管曾因重伤而退役,却依然能够满血复活重返赛场,不仅如此,他还能带领新人走向成功,并与资本抗衡,最终在绝境中逆转并功成身退。这些设定,已经不是简单的塑造人物,而几乎是在打造一个超级英雄。
正因为如此,影片给现实中感受到压力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爽感。在影片的结尾,桑尼的赛车即将失控,车队的夺冠希望瞬间渺茫,这时比赛突然停滞,红旗出现在赛道上,给桑尼和车队带来了生机。这个设定不仅让电影中的人物得以喘息,也让观众如释重负。这种设定或许不太符合F1赛事的现实逻辑,但当观众的期望已接近顶点时,现实的逻辑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影片通过这种热血激昂的情感共鸣,成功与全球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接,这或许正是它获得口碑和票房成功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