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西北边陲,数字技术悄然改变着“新”疆面貌,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正以“数字化”为笔,绘就发展新画卷。7月23日至24日,记者在博州实地采访发现,从智慧文旅到智慧农业,再到智慧口岸,“智慧”理念正推动这片土地上演着一幕幕生动的“智慧”实践。
智慧文旅: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景区”
走进赛里木湖智慧景区指挥中心,智慧景区平台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游客流量、路况、天气等各类数据,让人仿佛进入了科技感十足的“数字世界”。
作为新疆5A级景区,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积极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打造智慧旅游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安全、宣传、服务、营销、管理等功能的深度融合与数智化管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景区构建起“一中心、多平台”模式,在票务管理、业态管理、投诉舆情、安全管控、景区运营等方面均实现智慧化管理,以信息化、智慧化驱动文旅发展。
赛里木湖智慧景区平台 博州网信办供图
“智慧景区”涵盖智慧管理、服务、营销三大体系。智慧管理通过部署监控、应急、生态保护、电子票务、停车场管理等智能系统,实现管理的全面可视化和系统联动的智慧化;智慧服务通过自助售取票机系统、无线WIFI覆盖、厕所信息系统等服务,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全程的智慧化旅游体验;智慧营销借助营销数据分析工具,深入了解游客的喜好与需求,从而实现游客的定制化、个性化营销。
依托智慧化建设,游客通过“赛里木湖旅游”微信公众号即可查攻略、订门票、订酒店、订餐厅,及享受语音讲解服务等,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塞湖”。同时,景区借助智慧平台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可形成完善的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和意见建议。
在“文旅兴州”的战略引领下,赛里木湖景区还搭建了“赛里木湖舆情AI智能分析管理平台”。作为中国首个实现完整闭环的智能系统,其通过运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可为景区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舆情监测与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从舆情管理到价值转化的全链路闭环服务。
赛里木湖景区风光 何雅盼摄
如今,赛里木湖景区信息化赋能“智慧景区”建设成效显著。据悉,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639万人次,较上一年增长29.7%,其中,单日最高游客量9.5万人,连续三年位居新疆5A级景区首位。
智慧农业:数据驱动肉牛“智慧养殖”
作为新疆“智慧养殖”的标杆,新疆天莱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莱农牧集团)主打产品“天莱香牛”在出疆牛肉中占比超过50%,且承担着5年内中国各类高级别赛事的保供任务,已然成为高品质肉牛的代名词。
为实现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天莱农牧集团大力构建全产业链数智化管理体系。牧场数字网络设备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控制,与之配套的养殖管理平台,集成饲养管理、健康监测、疾病预警等功能,借助智能监测设备,共同构建起肉牛的疾病防控体系。
天莱香牛产业园调研现场 博州网信办供图
牧场里,每头牛佩戴的智能穿戴设备,如适应性智能电子耳标、开放式学习智能项圈、逻辑化状态指示灯……宛如牛只的“健康记录仪”,工作人员通过智能设备即可准确把握牛只的生长、健康及繁育等状态,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管理。TMR精准投喂系统则像牛只们的“智慧大厨”,能根据牛只的身体情况自动调整饲料配比,配合物联网传感器对牛舍环境实时监测,并联动通风系统为牛群打造舒适育肥环境。
育种环节,智能科技为养殖装上“智慧大脑”。AI视觉成像技术精准采集牛只体尺数据,优化选种配种策略,智能发情监测项圈实时追踪母牛生理状态,精准判断配种时机,大幅提升配种成功率。一系列数字化举措使种牛繁殖率提升12%,犊牛成活率从85%跃升至92%,育成周期更是缩短了2-3 个月。
数字技术的加持使肉牛日均增重、饲料转化率均显著优化。据悉,2024年,天莱农牧集团肉牛出栏量达3.2万头,较2023年增长5%,平均出栏体重更是从580kg增至620kg,同时,还完成了科学改良肉牛5.1万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智慧口岸:“智”通口岸“加速度”
在阿拉山口口岸的铁轨上,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正有序快速驶过,它们将穿越广袤的亚欧大陆,抵达德国、波兰等国家,宛如一条“钢铁动脉”,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新疆最大的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承担着中国40%的中欧班列过境量,123条运行线路覆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到达21个国家。如今,它以“智慧”为笔,深入实施“智慧口岸”建设,在“岸(口岸)—城(城市)—园(综保区)”的空间联动中勾勒出亚欧贸易的新图景。
“智慧”的魅力,首先体现在效率的提升上。作为中国唯一实现“岸—城—园”空间联动的“智慧口岸”,阿拉山口通过打破信息壁垒,构建起“数字口岸”与“无纸化通关”系统,实现了票据电子化流转和并联作业。使得原本进口环节的9项手续精简至4项,出口环节由12项压缩至4项,整体通关时间也从平均34.5小时压缩至5小时,效率提高了近7倍,日均通行车辆也由200辆次增至600辆次以上。
阿拉山口口岸 何雅盼摄
其次,阿拉山口首创的“关铁边企”线上协同模式,让海关、铁路、边防、企业等多方实现线上高效协作,大量业务单据得以实现高效处理,铁路查验效率实现显著提升。在综合保税区内,“区内直转”的模式更为企业带来了便利,不仅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长,也使属地贸易活力被充分激活。而统一仓储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则实现了对企业仓储数据的实时精准监管,显著提升了口岸在货运高峰时段的通行承载力。
数据见证着“智慧口岸”的发展。据了解,2024年,阿拉山口口岸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达2831.9万吨,同比增长8.6%。其中,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同比增长13.9%。2025年前5个月,货运量攀升至702.2万吨,同比增长4.1%。
“智慧口岸”建设以来,阿拉山口口岸中欧班列数量屡创新高,每日通行的班列数量保持在20列以上,最高达29列。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从“人等货”到“货等人”,这条古丝绸之路上的新通道,正以更智能、高效的姿态,书写着“智”联亚欧、“数”通中外的时代新篇章。
(中国日报记者毛卫华|何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