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码逻辑到人性洞察,一位00后工程师的交互设计觉醒(代码的逻辑是什么)

从代码逻辑到人性洞察,一位00后工程师的交互设计觉醒(代码的逻辑是什么)

【内容合作/留学咨询 | yizhili2019】

Alan,本科毕业于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主修计算机工程。原本走在一条典型的“技术精英”路径上,他却在疫情的孤独与思考中,悄然转向了另一条路——交互设计。今年,他收获了包括纽约大学(NYU)交互电信专业(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ITP)在内的多所名校研究生录取。

在这篇采访中,我们跟随Alan的讲述,一位00后设计师的成长轨迹,也是一代年轻人在技术与“人”之间寻找自我的真实记录。

Alan同学

美国Trinity College|计算机工程|本科

帕森斯Offer|Design and Technology|硕士

纽约大学 Offer+4万美金奖学金|ITP|硕士

01

计算机工程背景

成为交互设计的基石

当被问及为何从计算机工程转向交互设计时,Alan的故事始于一个充满挑战与反思的时期。

Alan本科正值全球疫情最严峻的时候,Alan被困在美国东部相对偏远的地方。世界封锁、人与人链接被切断,生活变得静止。他与家人许久未见,孤独与疏离带来强烈的存在主义危机。

“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学这些工程知识是为了什么。”计算机工程展现给他的是一个高度理性、非黑即白、线性推进的逻辑世界:实验、推导、验证、结论。这种纯粹的理性框架,Alan却始终感觉其中“缺了点什么”——它无法回应他内心的迷茫与自我叩问,更无法满足他对意义感的渴求。

真正让这份怀疑变得无可回避的,是疫情期间Alan的父亲突发中风的消息。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奋力拼搏并深感自豪的企业家,身体机能被疾病无情侵蚀,行动变得艰难,言语也陷入困境。“父亲一度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从“全能”到“无力”的巨大落差,不仅笼罩着父亲,也在 Alan 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回响与震动。

疫情封锁的孤独,叠加父亲中风的双重冲击,让 Alan 清晰地意识到:他必须寻找一条不同的道路。一条能够真正回应他所经历的、关于“人”本身困境与意义追问的道路。“如果工程无法解答这些困惑,我是否该转向别处?”这是他第一次郑重地叩问自己:“是否存在一个领域,既能关照人类复杂的情感困境,又能与前沿科技紧密相连?”就在这样的探寻中,交互设计,悄然映入了他的视野。

“交互设计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巧妙地架起了科技与人的桥梁:它让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它一面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理解并运用最新的科技可能。一面洞悉人性,它通过设计思维,致力于理解人、洞察人性,发掘并满足每个人真实而深层的内在需求。" - Alan

Alan 深知,交互设计与计算机工程在技术路径上截然不同。计算机工程更侧重底层硬件逻辑,涉及微电路、芯片、嵌入式系统等领域;而交互设计的核心,则在于界面、用户体验以及人、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然而,Alan 并不认为自己的理工科背景是种束缚。相反,他将其视为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石。他观察到,一些纯艺术背景的交互设计作品,虽然在概念上前卫大胆、视觉呈现精美,却常常“脱离硬件现实”,在实际开发中容易遭遇技术瓶颈。

得益于计算机工程的训练,Alan 能更冷静地评估交互方案的可行性。他深谙“设计的背后需要技术支撑”的道理。在构思功能时,他会清晰地思考:“这个功能,我需要通过什么技术路径来实现?”

这种从工程思维向设计思维的跨越,在 Alan 看来,是宝贵的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他将其总结为:“我首先学会了如何将想法变为现实,然后再去学习如何让它变得更好。”

02

交互设计

我与世界的对话方式

Alan的作品——无论是辅助中风患者康复的训练工具,还是为职场人设计的情绪减压装置——始终聚焦于对特定群体的关怀,更源于他对“何为真正重要”的持续叩问。

“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议题。”他指出。疫情重塑了世界与人心:经济高速增长期渐退,越来越多人开始从追求“如何更强”,转向思考“如何好好活一辈子”。这种转变,于Alan而言,既是外部趋势,也是个人经历的映射。

驱动他设计的核心洞察清晰而本质:“人的一切行动,都需以身心健康为基石。身体垮了,情绪也崩了,活着就是折磨。”他认为,交互设计的价值,在于为身处困顿者提供一个过渡的支点,或一丝温柔的介入。“我期望设计能直击痛点,助人更舒适地度过至暗时刻。”

在Alan的作品中,那些“无声的情绪”常常以极细腻的方式流淌出来:不是直接倾诉,也不是强烈控诉,而是一种克制、安静却持续的温柔触碰。这也让人好奇,他自己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吗?他给出的答案是复杂而真实的。“我细腻敏感,也不抗拒表达。”然而,成长环境与社会节奏曾长期让他忽略内在声音。从传统初中到国际高中,再到大学理工科,他早早被卷入“成功路径”:成绩、升学、名校、职场、效率、产出……在此语境下,情绪、自我、爱与感受鲜被提及。

“没有人教你该怎么往内看,也没有人告诉你,情绪是需要被照顾的。”当疫情把一切节奏打乱,在极端孤独与不确定之中,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再不学会照顾自己、理解自己、听见自己,那“这一局游戏就真的玩不下去了”。“我像从‘地球online’退号了一样,彻底玩崩了。”他笑着比喻。也正是在此节点,向内探索情绪、建立自我连接,成为他至关重要的课题。

表达,由此不再是能力,而是生存之道。交互设计,则成了他与世界对话的通道——无需喧哗,只需温柔而坚定的回应。“我如今深信:人必先自爱,方能真正向外散发能量,去爱他人与世界。” 这份信念,静静流淌于他每一个充满力量的设计之中。

03

情绪打印机

P人的卡点30小时

Alan在压力主题的装置项目中,承担了从硬件搭建到软件逻辑的几乎全部技术实现。感应器、图像捕捉、热敏打印……这些交互环节被紧密地串联成一个完整体验。表面看,这像是一个技术含量颇高的设计装置,但在他看来,最大的挑战并不在技术本身。“说实话,最难的其实是时间管理。”Alan笑着说自己是“超P人”——完全不做计划型人格。

这个项目正式启动时,距离研究生申请截止只剩下一个月。他与一位主修艺术的朋友搭档合作,一人负责硬件与逻辑,一人负责视觉与叙事构建。“他讲故事,我做装置。”Alan这样形容两人的分工。尽管作品最终完成度很高,但他坦言项目完成得非常仓促,远不如设想中完美。“其实整体技术实现没有那么难,也没有用到什么AI模型或者GPT大语言模型。”他说,那些只是他们对“未来版本”的畅想。

在最初构思中,装置能通过面部识别判断用户的情绪状态,从而生成一张定制化的压力分析“回执”。但因时间不足,最终他们简化逻辑:用户只需将脸埋进枕头,装置便会打印出一张随机生成的“情绪小票”。虽说是“随机”,但这个设计仍保留了项目最核心的价值。

“我们很多压力,其实来自不确定性。”Alan解释说,“但当你能看见它、触摸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那张小票的存在,就像是对情绪的一种具象回应,把脑海里模糊、混乱、甚至压抑的感觉,压缩进一张再具体不过的纸上——可见、可读、可被整理。

“就像写日记能缓解焦虑一样,”他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机制——当你把混沌写出来,它就变得清晰了;当你能清晰地看到它,它就没有那么大力气伤害你了。”

而整个项目,最终也是在申请截止前30多个小时“卡点交付”。Alan事后复盘说,自己最大的成长也许不在技术,而是在理解到:哪怕只是一个月、甚至30小时,设计依然可以成为疗愈现实的工具。关键在于,它是否真实回应了一个他内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04

双钻设计模型

理性推演 & 情绪共鸣

追溯回大一,Alan曾在滴滴实习,担任产品经理。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产品”这个概念,也第一次意识到——好的产品并不只是技术堆叠,更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对商业目标的平衡取舍。“我意识到,做产品最核心的,其实是捕捉人的需求。” 而对他而言,因为作品集中并未涉及商业导向,他决定将所有注意力放在“人”的层面上,去回应那些未被正视的、潜藏的痛点。

在Alan的作品A revolution reshaping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中,情绪疗愈、医疗技术与游戏化交互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边是理性清晰的科技逻辑,一边是复杂微妙的人类情感,他尝试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连接的机制。

调研、访谈、用户画像、A/B测试……这些原本在工程训练中很少接触的路径,逐渐成为他设计过程的起点。“我会先进入他们的生活,去走一遍他们的日常的一天,观察问题发生的瞬间。不是我觉得这个好就做,而是他们真的需要,我才出手。”Alan将这一思维转变,归功于他在一只梨的交互设计子逸导师。“他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记得:一切设计都应该是从人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你先有个答案,然后再去硬套问题。那是倒反天罡。”

“我在学习交互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叫“双钻模型”。双钻的前半段是发散,是大量的调研,后半段是聚焦,是反复筛选与验证。” 他会针对每一个目标用户群体先做深入调研,明确他们的核心痛点,接着设计多个可行方案,从技术可实现性、用户认知门槛、硬件条件等多维度去评估,最终再选出最可行的一条路径持续打磨。“所以,我觉着交互设计有时候真的像刺绣,是很苦的活。”他说,“每一针都不能马虎,每一次推演都要落在人的真实需求上。”

Alan并不避讳谈及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反而在其中看到了设计的切入机会。“医疗的发展从来离不开科技。但科技并不等于冷冰冰的设备,科技真正的价值,是能否解决人真正的痛点。”Alan认为,我们正处于从“医疗2.0”迈向“医疗3.0”的阶段。过去的医疗逻辑是“症状—诊断—治疗”,但那只是对显性病理的回应。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指向——身体和情绪从不是彼此独立的系统,情绪问题也许才是某些身体病变的真正导火索。

“现在科学仍难以完全解释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机制,但这正是我们应该开始深入研究的领域。”Alan认为,精神健康被边缘太久,是时候走到主流医疗视野中了。而设计,在其中应该有一席之地。

“很多人现在讲‘情绪疗愈’,但大多是靠营养品、保健品这些外部干预。”他说,“可在‘设计’层面,其实还有大量潜力没被挖掘出来。”他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把设计带入情绪疗愈空间的人。

“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你得理解两件事:一个是人,一个是机器。”Alan说,“人机交互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手段,而是如何让人更理解机器、让机器更理解人——最终,是帮助人过得更好。”

“我觉得交互设计真正迷人、也真正有力量的地方在于:科技为设计师提供了工具,但设计师的任务,不只是使用工具,而是通过这些‘法宝’,去回应人的困境。”这是Alan对自己所走道路的理解,也是他选择继续走下去的理由。

从工程背景出发,他没有放弃理性逻辑的训练,而是将它转化为一种落地能力——让设计不只是空谈概念,而是能真正触碰人心的事物。他不急于被定义,也不执着于一条唯一的路径。他愿意绕路、愿意等待,也愿意在混沌中慢慢摸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11年来,一只梨帮助数百位学员,实现设计梦想。一只梨base上海,谐音为“意志力”。——希望每一个学习设计的同学,都有对设计热爱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意志力。

🍐是国内最早专注“艺术➕科技”的交互领域平台,针对世界Top20院校,涵盖从申本到博士的全链路国际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的有温度的长期无私帮助。

创始人15年亲自在一线教学,被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美院等聘任的校外导师。

带着无我利他的专注在做教育,一只梨“不做第一只做唯一”。当大部分的教育机构和院校是在追逐Offer为目标的时候,一只梨关注的是职业规划教人找到工作,并且在这里甚至可以找寻人生。

| End |

撰稿/编辑 一只梨

图片 | 官网/一只梨/网络

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设计师本人和所服务企业所有,

未经允许转载挪用,虽远必🐷

特别声明:[从代码逻辑到人性洞察,一位00后工程师的交互设计觉醒(代码的逻辑是什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早泄要多做什么运动 三种运动方式要知道

早泄可以通过特定运动改善盆底肌控制力,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凯格尔运动、深蹲和慢跑。这些运动的核心在于强化盆底肌、提升有氧耐力及整体协调性。 凯格尔运动直接增强盆底肌群

早泄要多做什么运动 三种运动方式要知道

重磅!Blender将适配华为MatePad,鸿蒙平板也能搞3D建模了?(blender2.93新功能)

昨日,知名开源3D建模软件Blender的开发团队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博文《超越鼠标与键盘》,团队在文中表示,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3D技术”这个使命,Blender软件将会推出平板端软件。目前并不能断定…

重磅!Blender将适配华为MatePad,鸿蒙平板也能搞3D建模了?(blender2.93新功能)

杨议也没想到,曾经毕恭毕敬的郭德纲,这次没给他留一丝体面(杨议的妻子)

However, Hu Xijin had a different take. He felt that the sons wereactually doing right by involving th…

杨议也没想到,曾经毕恭毕敬的郭德纲,这次没给他留一丝体面(杨议的妻子)

2025年中国GEO公司推荐榜:最新TOP10服务商权威测评与深度解析(我国2025年)

为此,我们结合市场调研、技术测评与客户反馈,推出2025年中国GEO公司推荐榜,旨在为企业提供权威、客观的选择参考,助力企业精准匹配优质服务商,实现业务高效增长。 品牌介绍:欧博东方(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

2025年中国GEO公司推荐榜:最新TOP10服务商权威测评与深度解析(我国2025年)

科华电力取得新型干式变压器冷却风机专利,提高变压器内部空气干燥度(科华控股新能源)

金融界2025年7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科华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新型干式变压器冷却风机”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155769U,申请日期为2024年09月。 专利摘要显示…

科华电力取得新型干式变压器冷却风机专利,提高变压器内部空气干燥度(科华控股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