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辛辛苦苦写完论文,录用通知下来一看 —— 作者栏里写的是 “通信作者”,可导师明明让挂 “通讯作者” 啊!这俩词就差一个字,难道不是一回事?会不会影响论文认定?别急,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不少科研人犯迷糊的小问题。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这俩词说的其实是同一个角色。
不管写 “通讯” 还是 “通信”,指的都是论文发表过程中(从投稿、修改到出版),负责和编辑部对接;论文发表后,读者有疑问、想索要数据或实验材料时,作为主要联系人的作者。简单说,就是论文的 “责任联络人”。
之所以会有两种写法,主要是历史习惯的问题 —— 以前学术圈常用 “通讯作者”,但现在越来越多期刊和学者开始用 “通信作者”。
二、为什么 “通信作者” 才是更规范的写法?既然本质一样,为啥现在更推荐用 “通信作者”?这可不是随便改的,背后有权威依据哦!
1. 从词典到学术名词,“通信” 是规范表述- 《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里明确说:“通信” 指 “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并且特别标注 “曾称‘通讯’”。
-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更直接:“通讯” 是 “通信” 的旧称。
啥意思?就像 “因特网” 曾经叫 “互联网”(其实反过来更准确),旧称虽然大家可能听着熟,但规范场合早就不用了。学术写作讲究严谨,自然要优先用规范名称。
2. 学术圈的 “大佬” 也这么用2023 年,著名生物学家颜宁教授在微博分享科研感悟时,就特意用了 “通信作者” 这个说法。她还提到:“通信作者” 的核心是 “读者有问题需要解答、索要实验材料的交流对象”,如果让学生或博后当通信作者,他们离开实验室后邮箱可能失效,反而违背了这个角色的本意。
不光是个人,权威学术期刊也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CSSCI 期刊《编辑学报》曾专门发文强调:《学术论文中的 “通讯作者” 应改为 “通信作者”》,呼吁学界统一规范。
很多同学担心:导师让挂 “通讯作者”,但期刊只写 “通信作者”,会不会影响认定?
答案是:完全不用担心!
如前所述,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角色的不同写法,核心都是 “论文联系人”。学术圈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这一点是有共识的 —— 不会因为用词不同就否定作者的贡献。
反过来想,现在越来越多期刊改用 “通信作者”,恰恰是为了和规范术语接轨,反而是更严谨的表现。
四、最后想说:比 “写法” 更重要的是 “贡献”颜宁教授在那条微博里还提到一个观点,特别值得琢磨:
“有时为了感谢或公平,会和实验室成员分享‘通信作者’,但其实不太妥当。因为‘通信作者’的核心是‘联络’,而学生、博后大多是实验室的‘过客’,离开后邮箱可能失效。不如在‘作者贡献说明’(author contribution)里写清楚每个人的分工,让努力被看见。”
确实,随着科研合作越来越多元,评价一个人的贡献,不该只看 “第一作者” 或 “通信作者” 这种 “标签”,而应该看实际做了什么。这或许也是 “通信作者” 被规范使用的深层意义 —— 回归角色的本质,让学术评价更科学、更公平。
所以,下次再看到期刊写 “通信作者”,别慌!这不是写错了,而是更规范的用法。记住:核心是你的研究贡献,至于 “通讯” 还是 “通信”,只是个规范用词的小细节而已~
想查看更多学术文章,请关注“千言文化”公众号,了解更多科研干货、同领域发表案例、重点期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