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再次出手整治手机套餐乱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集体发布整改承诺,宣称将“透明消费、明白办理”“优化资费套餐”“杜绝隐形扣费”等。然而,面对这些熟悉的承诺,消费者的反应却出奇一致,“又来这一套?”
这并非三大运营商第一次高调表态,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多年来,从“提速降费”到“杜绝套路套餐”,从“简化资费”到“一键退订”,运营商的整改承诺就像“狼来了”的故事,喊得响亮,却鲜有实质改变。这一次,消费者还能相信吗?
回顾历史,三大运营商的“整改承诺”几乎每隔几年就会上演一次:
2017年,工信部要求运营商“提速降费”,三大运营商纷纷表态简化套餐、降低资费。然而,用户很快发现,所谓的“降费”往往伴随着流量缩水或隐形条款。
2025年,5G商用初期,运营商承诺“资费透明”,但随后推出的5G套餐被曝出“低价引流、高价续费”的套路,甚至出现“9元套餐变99元”的案例。
2023年,上海一位68岁老人因“出国旅游发朋友圈,流量费1.6万”登上热搜,运营商再次承诺“优化国际漫游资费”,但类似投诉至今仍屡见不鲜。
2025年7月,工信部最新行风整治行动中,三大运营商再次高调承诺“透明消费”“一键退订”,但同日就有网友曝光“流量刺客”案例——运营商在用户流量耗尽后,以1GB/30元的高价计费,并用“短信轰炸”掩盖关键提醒。
每一次,运营商的承诺都看似诚恳,但最终,消费者仍被困在“套餐迷宫”里,资费复杂、退订困难、隐形扣费、合约陷阱,这些顽疾从未真正消失。
为什么运营商的承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核心原因在于商业利益与监管执行之间的博弈,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通信服务费,而复杂的套餐设计(如“专属流量”“合约期”“自动续费”)能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支付更高费用。尽管工信部多次要求整改,但运营商违规成本极低。
例如,2025年7月的整改中,运营商仅承诺“优化服务”,却未提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即便投诉成功,往往只能退回部分费用,而运营商仍可继续类似操作。
运营商的一次次承诺,已让消费者产生“免疫”,如果此次整改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非实质性简化资费、严格处罚违规、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那么“狼来了”的故事只会继续循环。
真正的改变,不应靠运营商“自觉”,而是需要工信部加强动态监管,对违规套餐直接下架并罚款;同时建立消费者“黑名单”机制,曝光套路营销案例;更要推动“菜单式”资费,让用户按需选择,而非被捆绑消费。
只有当“套路套餐”的收益低于违规成本时,运营商才能真正走向“透明消费”,否则,再多的承诺,也不过是又一场“狼来了”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