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几期张维为教授的《这就是中国》,心里有点憋闷,想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尤其是某期节目中,女生提了个问题,直戳痛点:“为什么过去300年里的重大科技发明,咱们中国人一个都没参与?”这个问题简直太直接了,谁听了不会思考思考呢?
但教授的回应却让我感到有点不解。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那位女生:“你为什么只关注过去300年,而不是400年、甚至1000年、2000年的时间段呢?”听到这话,我就知道,张教授要开始“耍太极”了。他接着开始提起中国的辉煌历史,说西方的很多进步,其实是在中国的基础上实现的。他强调:“过去2000年,咱们中国一直领先西方。西方之所以能在近三四百年快速发展,是因为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基础。”张教授说得热烈,似乎在为中国的历史高光时刻辩护。
接着,他又谈起了近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年我们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是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的进步曾经是建立在我们的基础上。如今,我们在很多领域反超了西方,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听到这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张教授还是没有正面回应女生提到的那个问题。
让我不禁想到,张教授是不是在心里有些忐忑呢?毕竟,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答案远远没出现。他为何要回避?我想,归根结底是害怕。如果他承认近300年里,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国无关,那么他的一大批粉丝该怎么想?他们会觉得他在背叛祖国,可能会愤怒地发声,甚至把他斥为“西方洗脑”的牺牲品。所以,张教授选择了回避,转移话题,用含糊其辞的回答去巧妙地规避冲突。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虽然巧妙,却并不光彩。因为他既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立场。这种策略,表面上看是为了不伤害粉丝,却实际上只是一个对问题的回避。面对这种现象,我想到了那些在我们身边遇到批评就急了的人。他们不是面对问题,而是愤怒于批评,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可殊不知,迎合他们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他们更加偏执,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我们普通人虽然不像张教授那样具有公众知名度,但看问题时却能更加清楚。很多时候,坦诚和面对问题,反而更能赢得尊重。那些真正的强者,往往是敢于面对不足并承认错误的人。因为真正的强大,不是在于一味的掩盖,而是在于敢于正视问题并进行改进。中国的进步,也应该建立在面对问题、勇于改正的基础上,而不是用遮掩和回避来保持所谓的“面子”。
张教授是学者,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直面困境,而不是躲避。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也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态度。在如今的时代,很多人似乎更愿意听到甜言蜜语,即便知道那些话并不完全真实。而真正的现实往往带有一点苦涩,却能促使我们不断向前。
张教授在节目中的表现,简直是“天马行空”式的逻辑。他明明能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却偏偏选择了绕圈子。那位提问的女生,可能就像一根针,试图戳破这个话题的泡沫,却发现自己的问题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响。而张教授的粉丝,也许觉得他非常聪明,总能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觉得自己偶像的“高明”才智又一次得到了验证。但这种所谓的“高明”,真的值得自豪吗?
面对问题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正面解决,而不是用回避和绕圈子的方式来应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害怕面对真正的挑战和压力,因此选择了逃避。可是,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问题越来越复杂,最终可能引发更多的冲突与矛盾。张教授的反应,确实让我觉得有些“心虚”。他可能明白,真正的勇气不仅仅是在学术领域攀登高峰,更在于敢于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坦率地说出真实的想法。
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回避问题,不敢面对真相,那它能走多远?如果文化总是避重就轻、遮遮掩掩,那它又如何能够真正迈向前进的道路?希望张教授能真正勇敢地面对问题,站出来讲真话,这才是学者应有的风范,而不是一味躲避、模糊焦点,最终让所有人都搞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