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最近一次听音乐是什么时候吗?
有人可能说是昨天,有人可能说是去年,还有人可能说是10年前。
可能音乐大家天天都能听到,抖音快手上全都是,但要让大家用心完整地去听一首音乐,我估计很多人可能是5年甚至10年以上都没有听了。
而大家之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听音乐,主要是现在音乐都是付费的,而且经典歌曲越来越少。
对此很多人都很纳闷,10年之前最严音乐版权令出台,为何没有能够让中国音乐变得更辉煌?
2015年,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并要求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否则国家版权局将依法从严查处。
国家下发这个通知目的就是打击各种音乐盗版行为,保护版权方的合法权益,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中国音乐的健康良性发展,让大家有更多的动力去创作更优秀的音乐。
在这个《通知》出台之后,2015年7月15日,国家版权局召开“网络音乐版权保护工作座谈会”,会上国内19家主要网络音乐服务商共同签署了《网络音乐版权保护自律宣言》,表示严格遵守“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不传播未经授权的网络音乐。
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音乐平台都出现了关门歇业的现象。
巅峰时期的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达到695家,音乐APP更是多达3.1万个,那时候大家不仅可以在各大网站平台免费听音乐,而且还可以免费下载,所以当时听音乐也成了大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然而2015年成为中国音乐的一个分水岭。
自从最严音乐版权令出来之后,各大平台纷纷下架那些未经授权的音乐产品,仅仅是2015年全网下载的音乐至少达到220万首,其中光是百度音乐下架数量就超过60万首。
在这种版权整顿背景之下,音乐平台想要保留音乐,你只能购买版权,但是当时因为国家严厉打击盗版音乐,所以正版音乐的版权费比较贵。
早在2012年,当时酷我、酷狗、多米等数字音乐平台每年的版权支出差不多两三千万,而头部的腾讯、百度支出更高点,年支出约七八千万。
除了版权费用之外,音乐平台还有运营支出,宽带支出等等,整体费用不低,当时在没有收费的背景之下,很多平台都只能靠广告来获取收入,绝大多数平台的收入都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除非提供一些盗版音乐从而省去版权的成本。
但随着最强音乐版权令出来,这种套路行不通了,很多平台都因为付不起高昂的版权费而关门歇业。
经过这一轮洗牌之后,最后剩下来的只有几家,目前国内的音乐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双寡头局面。
在大量的中小音乐平台倒闭之后,这些剩余的头部音乐平台话语权更大,随后他们也顺势推出了收费下载音乐的模式,后面更是收费才能听。
大家原以为通过这种收费模式的建立,可以提高音乐版权的收入,从而激发大家去创作音乐。
然而最严音乐版权令出台已经有10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的音乐非但没有太大的进步,反而有倒退的迹象。
相对10年之前,目前国内的音乐至少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以前在音乐盗版时代,大家随便可以听音乐,不论是网上还是线下的CD,大家付出的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大街小巷经常能够听到一些经典的音乐,每当一首好音乐出来之后,各大商家也会第一时间播放,然后带动流行的发展。
然而现在随着收费模式的出现,大家必须付费才能听歌,而且有特定的用途,如果商家随便在营业场所播放就可能构成侵权,一旦被告上法庭,应该要赔偿一大笔钱的。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不敢随便播放音乐了,很多音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听众也越来越少。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初,这可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黄金30年,当时可是神仙打架的年代,每一年都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出现,随便拿出一首都可以吊打现在的一些热门歌曲。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10年经典歌曲越来越少,甚至几乎绝迹?剩下的都只是一些口水歌和网络歌曲。虽然这些歌曲短期之内能够爆火,但生命周期很短,大多数音乐流行时间不会超过半年,最长也不会超过一年。
10年之前大家随口都能唱出几首经典的歌曲,并说出歌手的名字以及歌名来,然而现在要让大家说出最近10年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得犹豫半天,甚至根本找不到。
为什么现在经典歌曲这么少呢?其实这里面跟音乐被少数平台垄断有很大的关系。
在音乐版权被垄断之后,大家只能到特定的平台付费听歌,这大大降低了歌曲的传播度,没有大众的追捧,再经典的歌曲都是流行不起来的。
在音乐版权得到保护之后,大家要付费才能听歌,如此一来,音乐的版权方应该有更多的收入才对,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最近10年很多音乐创作人收入其实都并不太乐观。
根据《2025年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2025年有16.37%的音乐人还没有任何收入,超六成的音乐人月收入不足8000元,相当于这些音乐人连工厂的普工都不如。
当然目前我国有数十万音乐人,在这么多人当中总会有一些拔尖的,但跟几十年前的神仙打架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很纳闷,在版权保护越来越严的背景下,为什么这些音乐人的收入还是跟不上呢?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音乐版权高度集中在少数平台的背景之下,平台话语权越来越大,音乐人的版权被压其实是挺厉害的。
另一方面,现在的音乐能不能传播开来更多并不是看歌曲本身的质量,更多要看平台愿意捧谁,这跟几十年前完全是不一样的。
几十年前是因为音乐流行开了之后,歌手才慢慢变得知名,而现在刚好反过来,是一些平台去包装一些新人之后,再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些歌曲,但很多歌曲观众根本不买单。
这说明音乐应该是观众选择的结果,离开听众这个土壤的歌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间接说明在中国没有付费习惯的土壤之下,强制收费对音乐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
这个逻辑就像电影和电视一样,以前很多电视都可以免费观看,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电视的收视率也非常高。
然而现在随着有线电视的收费以及各大网络平台的收费,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结果导致很多电视台连广告都接不到,最终只能不断的减节目,甚至选择关门歇业。
相反,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的短视频平台,这些平台没有收费,所以有大量的观众一拥而上,这给平台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平台又可以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变现,这反而推动了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
电视行业的这种遭遇是否能够给音乐带来一些启发?
我觉得想要让中国音乐重回辉煌时代,应该进一步放开免费音乐,让音乐回归大众,而不是成为曲高和寡,这或许才是最大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