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见过房屋自己挪动不?在上海有那么一幢重达7500吨的百年古建筑真就“挪”了200米!
432个小型机器人跟抬花轿似的,花了20天把整座楼从这儿挪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中国工程师刚刚创造的世界纪录。
当其他国家还在用传统方法拆了重建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让房子"搬家"了。
华严里是上海张园的瑰宝,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属典型石库门建筑。
不过岁月无情,经历100多年,此栋老房已然破败不堪,需要大修。
问题是,房屋底下计划要挖地铁站与停车场,传统施工方式会使老建筑受损,该如何是好?
中国工程师突发奇想:既然无法在原处改造,那就先迁移,待修好地基后再迁回。
这个想法听来有些不切实际,不过做起来比你所想的要精巧,工程师在建筑底部安装了432个“智能起重器”。
每一个都有独立的“中枢”可精准控制抬起与挪动的力度,就像你搬动冰箱时垫滚轮那般,只不过这些“滚轮”更为聪慧,知晓何时该用力,何时该松劲。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巧的芭蕾舞演出,
432台机器人依靠5G网络接收统一指令,
每隔几分钟便一同“抬腿”向前挪动一小步,
每日行进10米,稳稳当当,建筑内摆满传感器,
若有极轻微的倾斜,即刻被发现并予以纠正,精度可把控在毫米级别。
底部的机器人
说到建筑机器人,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美国的砌砖机器人SAM-100效率为人工的6倍。
澳大利亚的Hadrian-X一小时可砌1000块砖,荷兰直接用3D打印机建造房屋。
不过这些全都是在空旷之处的展示,真正考验技术的是在复杂环境中的精细操作。
上海这次的突破在于,用极其温和的方式,在全球最拥堵的城市中心,解决了一个原本极难处理的问题:
既没有拆除周围的任何建筑,也没有打乱居民的日常生活,甚至连附近的花草都完好无损。这种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的操作连欧美同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项技术的价值远超你的想象。首先是省钱,装修房子最怕的就是误差导致返工,机器人施工基本不会出现"差不多得了"的情况能省下一大笔冤枉钱。
其次就是能节省时间,传统建筑工期老长,常常得耗好几年,而机器人施工或许几个月就能解决。
你买的期房要是能提前交付,能少交不少房租,城市道路修缮从半年一下缩减到一个月,是不是能少堵好些车?
最关键的是安全,建筑工地属于高危行业。
每年都有不少工人因为进行高空作业或被重物砸伤而发生意外,
机器人进入施工现场后,工人们就可以待在安全的控制室里,通过远程操控完成作业,从而彻底告别过去“拿命换钱”的工作方式。
就算是在太空探索这个领域当中,这项技术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后要是想在月球或者火星上面建立基地的话,能够先让机器人过去搭建模块化的建筑,到使用的时候随时进行重新组合,这种办法比运输那种传统的建筑材料要方便很多。
灾后重建那可是这项技术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像地震、洪水过后,传统的重建得花上好几年;可要是有机器人队伍的话,说不定几个月就能让灾区恢复正常,你想想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速度,要是有这技术能快上多少?
从产业层面而言,此次技术革命正在重新整合整个建筑行业,传统建筑企业要么接纳新技术,要么便会遭到淘汰。
未来的建筑巨头不但得拥有土地资源,还得具备优秀的机器人队伍,谁掌控了该技术,谁就能够在万亿级别的建筑市场中分得最大的一块蛋糕。
当然挑战也不少。设备成本虽然在快速下降,但仍然不便宜。
更大的挑战是人才转型,传统的泥瓦匠要学会操作机器人,从"靠力气吃饭"变成"靠技术吃饭"。但这何尝不是一次职业升级的机会?
上海张园此次“搬迁秀”,实则是向全球展现中国制造的新高度。
我们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世界工厂”,而是“世界技术输出强国”,当欧美还在讨论建筑机器人是否可行之时,我们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中国速率”与“中国才智。
这432台机器人挪动的不只是一座建筑,还有整个行业的未来。
它们用最朴实的方式向世界宣告:
中国不但能造出最高的楼,还能让楼自己“移动”在这场全球建筑业的技术竞争中,我们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