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之时,emo 情绪常常如潮水般悄然袭来。前一刻还岁月静好,下一秒可能就被淡淡的忧伤笼罩,满心感慨。不少人或许会疑惑,为何白天还活力满满,一到晚上就容易陷入 emo 情绪的漩涡呢?实际上,这一现象背后有着科学依据。
从人类大脑的进化历程来看,大脑历经了从本能脑、情绪脑到理智脑的逐步进化。本能脑出现最早,其结构简单,主要负责对环境做出本能反应,像遇到危险时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等。随后,哺乳动物进化出了情绪脑,使得生物具备了感知情绪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恐惧能让它们避开危险,兴奋有助于专注捕猎,喜悦则能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关系。而人类在哺乳动物的基础上,于大脑前额区域进化出了理智脑,理智脑赋予了我们语言、科技、艺术以及文明创造的能力。不过,理智脑进化时间较短,仅 250 万年,发育成熟也晚,要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完善。并且,理智脑在神经元细胞占有量上较少,仅占近两成,在紧张时刻还不能优先获得供血,运行速度慢且耗能大,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相比,力量相对弱小。
在白天,大脑经过休息后能量充足,理智脑也活力满满地投入工作。一旦情绪脑开始 “捣乱”,理智脑便会释放血清素。血清素不仅能影响人的胃口、食欲和睡眠,对情绪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血清素的辅助下,理智脑能够有效压制情绪脑的本能与冲动,使我们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然而,经过一天的忙碌,我们的理智脑会因不断运转而疲惫不堪。到了晚上,身体准备进入睡眠状态,开始合成褪黑素,而血清素作为合成褪黑素的必要元素,此时便会 “离岗”。理智脑 “下线”,血清素又缺失,被压制了一天的情绪脑便趁机 “登台唱戏”,emo 情绪也就随之而来。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大脑中的 “额叶系统” 主要负责理性思维,而情绪活动则由大脑边缘的一些系统掌控,二者相互制约。在夜晚,人体的听觉和视觉接收到的外界信息相较于白天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的 “额叶系统” 活跃度降低,理性思维能力随之下降,情绪系统则开始活跃起来。首先,情绪中心的杏仁核在缺少 “额叶系统” 牵制后,会不断放大情绪。其次,这还会影响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浓度,进而影响大脑的情绪平衡能力。最后,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结构 “松果体” 的正常运作也会受到影响,松果体负责感受光信号并作出反应,分泌褪黑素,其功能的变化也与情绪波动相关。
此外,夜晚环境因素的改变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夜晚通常较为安静,光线较暗,这种环境容易让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身内部,从而使得情绪更加敏感。同时,夜晚也是一天中压力释放的时刻,当人们从忙碌的工作和社交中脱离出来,独自面对自己时,白天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在此时集中爆发。而且,夜晚缺乏社交互动,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孤独感会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使 emo 情绪更容易出现。
综上所述,我们总在深夜 emo 并非毫无缘由,而是受到大脑进化、神经科学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了解这些原因,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深夜 emo 情绪,在情绪来袭时,以更加理性和从容的态度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