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南京,我们无法想象这么快就可以推出‘明瞳’。”南京山海医疗联合创始人吴正平和孙义新,这两位南京大学电子学院的博士生,在7月22日迎来了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历经4年潜心研发,他们团队打造的国产首个侵入式深脑电生理记录与刺激设备——“明瞳”,在南京召开的脑机接口产业培育大会上发布。
脑机接口技术,也被称为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根据其“侵入性”分为:非侵入式(脑外)、半侵入式和侵入式。在科幻大片中,普通人戴上头盔或者植入某种设备,神经系统就能和巨大的机甲直接相连,化身无坚不摧的“机甲战士”。这些神奇的头盔、植入设备,其实就是各种脑机接口。今年4月,高位截瘫的张女士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全省首例、全国第四例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手术中,医疗团队在患者的颅骨下硬膜外间隙植入了电极片,通过采集、解码脑电信号,可以实现用“意念”操控体外设备。不到3个月,以前连饮食都要靠别人一勺一勺喂的张女士,已经可以自己端着水杯喝水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章文斌说:“此次发布的‘明瞳’,就是国产首个术中电生理采集和监测系统。有了它,未来我们的手术设备就完全可能实现国产替代。”作为国内最高等级的三类医疗器械,“明瞳”只花4年就走完了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突破之路,其速度在行业内堪称瞩目。南京山海医疗联合创始人吴正平说:“一方面,我们有技术和人才的智力优势;另一方面,南京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企业解决的就是链接这两端的问题。”
据咨询机构麦肯锡预计,2030年至2040年间,全球脑机接口仅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400亿美元至1450亿美元。当前,诸多国内外城市都盯住了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产业,竞相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南京此次发布的《南京市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创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紧扣城市资源禀赋,从技术突破、平台打造、企业培育、临床研究、场景建设、生态构建等六个方面部署了15项重点任务,锚定了全国脑机接口产业创新高地的目标。比如,脑机接口融合了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等多学科最新技术成果,离不开创新平台支撑。南京大学脑机接口研究院、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两大研究院”,应运而生。南京大学脑机接口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领衔,背靠南大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顶尖学科,以及鼓楼医院临床资源,专攻脑成像、信息解码、类脑芯片等前沿“无人区”;而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则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牵头,专注打通临床研究、检验检测与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具突破性的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鼓楼医院等6家在宁头部医院在会上签署了《脑机接口临床研究伦理协作审查协议》。这是脑机接口全国首个地区性伦理协同机制。通过牵头中心统一风险判定、参研中心快速响应的模式,多中心研究伦理审查时间压缩至3到5个工作日,一举破解了制约临床试验效率的最大瓶颈。当然,脑机接口产业并不仅限于医疗领域,特殊教育、“脑控+”等前瞻性的应用场景也在南京加速落地,为更多脑机接口产品提供首用“试验场”。南京鼓楼区联合中电科十四所高标准打造江苏(南京)脑机智能科技创新园,成为从科研孵化到企业总部的一站式基地;栖霞区则依托国家“两重项目”,建设江苏脑机接口创新产业园,聚焦构建“临床研发-产品验证-应用转化-生产制造”的全流程生态链。
锁定脑机接口产业,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也在谋求创新链与产业链更高层级的融合。借脑机接口产业培育大会之机,启动了江苏省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揭牌了南京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创新联合体。江苏省脑机接口产业联盟汇聚了南大、南航等顶尖学府,省人医、脑科医院等临床巨头,以及中电科十四所、麦澜德、山海医疗等产业链翘楚,将整合全省资源,构建覆盖“材料-芯片-算法-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协作网络;而南京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创新联合体则汇聚医疗机构临床优势、高校科研力量,以及中电科十四所等产业资源,旨在破解制约产业化的共性技术难题。可谓既有主攻方向,也有协同网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院长程和平说:“未来希望大家做脑机接口,到南京;到南京,做脑机接口。”毕竟,竞逐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需要“热”的劲头——持续深耕材料、算法、芯片等前沿“无人区”,保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也需要“冷”的定力——在基础研究上耐住性子,在伦理规范上守住底线,才能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撰稿:田智雄
【责任编辑:毛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