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半秒。实验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映着他眼底的红血丝 —— 这是连续熬的第三个通宵。
“最后一组算法验证通过了。” 实习生小陈突然喊出声,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林宇猛地直起身,腰椎发出细响,他却顾不上揉,扑到主显示屏前。那些纠缠了半年的代码终于像解开的绳结,规整地排列成流畅的逻辑链。
这是他们团队研发的智能交通调度系统,能通过实时分析路况数据,让城市主干道的通行效率提升三成。但三个月前,核心芯片的迭代遇到瓶颈时,团队的信心几乎崩塌。
“听说了吗?隔壁街那家机器人公司,在科创板挂牌后,生产线扩建了两倍。” 小陈当时捧着咖啡杯,语气里藏着羡慕。林宇那时正对着布满红叉的测试报告发呆,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卷得打转,像极了他们摇摆的信心。
转机出现在一场行业沙龙上。一位资深工程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的技术方向很对,只是缺个加速的跑道。” 这句话让林宇重新审视那份被束之高阁的计划书。他开始研究科创板的规则,那些关于技术壁垒、成长潜力的评估标准,像一把精准的尺子,丈量出他们项目里真正的价值。
提交材料的那天,团队每个人都穿了件新衬衫。审核过程中,他们收到过三次问询,每次都像一场严苛的考试,却也让技术方案愈发完善。当通过的消息传来时,林宇正在调试传感器,窗外的阳光突然穿过云层,在电路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现在,系统已在两座试点城市落地。林宇看着后台数据里不断下降的拥堵指数,想起上周去郊区小学时,孩子们指着智能公交站的电子屏欢呼:“妈妈再也不会迟到接我了!”
实验室的打印机吐出新的测试报告,封面印着烫金的公司 logo。林宇拿起笔,在末尾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像在土壤里埋下一颗种子。他知道,那些流淌在代码里的光,终将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