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星际穿越》上映时,很巧第一时间在剧场看的,那个时候看的很热闹也被场面震撼,尤其是 “卡冈图雅”黑洞出现的时候!然后就是就有回家后脑补了下黑洞,虫洞,时间膨胀这些物理学,相对论的知识!
再后来再看就是2022年,当自己有了小孩,和三岁的她能坐得住一起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一起却从另一个角度“心流”了这部电影,从小的墨菲和父亲陪伴,到成年的两个世界牵挂与羁绊,再到穿越时间之后依然年轻的父亲和暮年墨菲重聚动容。视角变成从父女之间那独有的“量子纠缠”所感动而不再是“科学硬核”。
而事到如今,随着电影的评价越来越高(当然还有争议),对于人类未来命运与探索的思考;以及巧妙融入经得起推敲和科学论证的大场面;还有让人动容的父女之间的情节;三者之外——
更源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中最后高潮中,开脑洞的“解决问题”创设——五维空间那个图书馆。在曾经相互支撑、又在相互颠覆中同行、科学与哲学之间找到一剂调和剂,而这剂药的药引就是“时间”,而药理或许来自于一个世纪前那场经典的“时间的论战”.......
1922年4月6日,两位大师进行了一场“跨界”的世纪之辩,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而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理解时间!
柏格森认为:物理时间之外尚存在哲学时间,哲学时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观并不冲突。而爱因斯坦则针锋相对,说了一句广为人知的:“哲学家的时间并不存在”,在他看来只存在物理时间。
两者区别在哪里?举个经典案例——
你在咖啡馆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咖啡杯。在杯子从桌面坠落到地板摔碎的短短几秒内,你的体验可能是这样的:
从物理时间看(科学时间):旁观者视角可用钟表描述:"杯子从桌面到地面用了0.8秒。"这里的时间被分割为可测量的片段,其中每一刻(比如0.1秒、0.01秒为单位)都是均质的、可替换的。
柏格森的哲学时间是这样的,对你而言,这0.8秒是一个不可分割,充满质的变化:你先愕然(杯子倾斜瞬间),2、接着是悬而未决的等待(杯子下落),3、是懊悔(杯子碎裂)。这些情绪和意识状态互相渗透,无法被拆解成一格一格的刻度。
甚至,每一刻都带着过去的记忆(比如:"我刚买的准备要喝的满杯的咖啡!")和未来的预期("待会还得清理"),形成一种流动的、独特的体验,而最终整个过程留在印象中深浅程度也不一样。
柏格森把这种哲学时间称之为为‘绵延’,绵延可以通过集中的内省而意识到,它是由外而内的向心意识 !我们通常所谓的时间,与绵延完全不同,那是以钟表的机械运动或太阳的运行过程来测定的。而这种时间只是由精神和行动所构成的形式,只适用于空间形式。
再举个更形象的例子:你和一个人攀谈,你侃侃而谈,兴致高昂,感觉时间流逝的很快;而对方其实不喜欢和你聊,坐在那边还要假意逢迎你,他的感觉则是度日如年!(而现代,人们更愿意用心理学范畴解释这样的感觉)。
问题来了,谁对谁错?
对于当年的欧洲精英阶层而言,更愿意接受,既存在爱因斯坦发现的“宇宙时间”,也存在柏格森捍卫的 “我们生活的时间”。
而伴随着从1919年阿瑟·爱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现象,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据佐证了爱因斯坦的光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的“高能”时段到来了。然而,从微观角度的“崛起”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存在着诸多难以调和的问题起,我们又陷入新的无法解释的科学矛盾中来!
所以对错也难以用“科学”相对答案给出,那就再回到电影来看!
《星际穿越》中科学思维的运用致敬了爱因斯坦,而表达库珀坠入黑洞后进入的五维空间,这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可以折叠和操控的。而这种对时间的非线性处理与柏格森的时间观念又不谋而合。反映了柏格森对时间和意识连续性的强调。意识和经验是连续的,不存在明确的起点和终点!
而女儿墨菲的那句:"爱是我们唯一能够感知的超越时空维度的事物"。是电影在表达:让爱这种与生俱来的直觉体验升华和超越物理法则。爱作为一种无形力量,能够跨越物理维度的限制,不仅成为人类情感的纽带,更超越了(物理)时间的维度的定义!
而这里诺兰运用电影语言的表达获得的高度评价,不也正是体现我们这代人其实和上个世纪前那场论战背后的欧洲精英阶层喜好是一样的嘛——“人”更希望能做自己的主!
而,另一位反传统“线性时间”哲学大师——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则提出了“此在”的观念。将时间与“存在”绑定,提出“时间性”是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人并非“处于”时间中,而是通过“向死而生”的生存姿态“建构”时间(对死亡的觉知让当下的生存具有紧迫性,生存和时间才有了挂钩的意义)。
与柏格森异曲同工的一点:二者均将时间从客观物理范畴拉回至人的主观体验或生存状态,强调时间的意义源于人的存在方式(柏格森关注心理体验,海德格尔关注生存实践)。
最后,无论最终的对与错,你更喜欢怎么样给“时间定义”?
我更希望在“绵延”的直觉时间中体味“此在”——就如电影里墨菲与库珀的穿越时空的;你就是我的“幽灵”,我就是你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