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径五米的巨型三叶扇装置在舞台上开始旋转,一场关于科学伦理的思辨实验悄然启动。近日,由王剑男导演的迪伦马特经典之作《物理学家》,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中首部新作上演,以怪诞的悬疑喜剧包裹复杂的哲学思想,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历史与当下的窗口。
话剧《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物理学家》由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创作于冷战核阴影笼罩的20世纪60年代。彼时,科技飞速发展,核威胁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人类命运在科学的十字路口徘徊。迪伦马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哲思,将这一时代困境浓缩于戏剧之中。故事设定在一所神秘的精神病疗养院,三位自称“牛顿”“爱因斯坦”和莫比乌斯的物理学家,看似精神失常,却各自怀揣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随着剧情推进,护士的离奇死亡、科学家们的诡异行为以及背后隐藏的惊天阴谋逐渐浮出水面,一场关于科学、人性、权力与责任的激烈碰撞震撼上演。
王剑男2008年进入国家话剧院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正是《物理学家》,如今时隔17年再度操刀复排该剧,他的创作理念愈发成熟,对剧本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巧妙融入当代元素,让这部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引导当代观众思考科学的本质、科学家的责任以及人类的未来走向。剧情节奏上,导演在上半场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幽默诙谐的台词,营造出一种荒诞喜剧的氛围,让观众在轻松的笑声中逐渐深入剧情;而下半场则逐渐转向深沉,随着真相的揭露和矛盾的激化,剧情变得紧张激烈,引发观众对科学伦理、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话剧《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演员们根据导演要求,找到了一种充满“怪诞感”的喜剧表演风格,这种“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表演美学,让角色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邹易道饰演的莫比乌斯,将物理学家面对科学成果可能被滥用时内心的痛苦、挣扎与坚守演绎得淋漓尽致。李晔饰演的“爱因斯坦”和吴俊达饰演的“牛顿”,通过黑色幽默的表演,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江佳奇饰演的博士小姐,从最初的端庄沉稳到后来的疯狂失控,表演层次分明,将人物的性格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田鸽饰演的莫妮卡护士,则为冰冷的科学世界注入一丝温暖的人性光辉。
《物理学家》的舞台也别具特色,舞美设计张华翔以核辐射标志为灵感,打造了一座直径五米的巨型三叶扇装置作为舞台的核心意象,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最强烈的危险警示。当扇叶在灯光的映照下飞速旋转,象征着科学的强大力量与潜在危险,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灯光设计韩江巧妙运用色彩和光影变化,营造出神秘、紧张的氛围,精准烘托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音乐设计程佳佳将古典音乐、重金属摇滚和悬疑音效融合,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节奏感。道具设计陈斯亲自设计的可以变成暗器的“苹果”和“小提琴”,以及博士小姐的电动轮椅,护士莫妮卡的小推车,都对演员的表演状态和观众的欣赏感受起到了提升作用。
话剧《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物理学家》这部具有强烈反法西斯精神的经典之作,提醒我们不要将人类命运的舵盘交托给失控的欲望和短视的功利,科学的进步固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能忽视背后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在这个意义上,《物理学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响,更是对现在与未来的警醒。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