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袤则咨询
报告共计:50页
2025大社交趋势:在自我、技术与时代震荡中寻找平衡
当"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暗号,当AI聊天机器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情感寄托,当全网开始集体怀念2018年的生活碎片——这些看似零散的社会现象,实则勾勒出当下社交生态的深层变迁。袤则咨询连续6年追踪的"大社交趋势"显示,我们正处在一个自我边界重构、技术加速渗透、经济心态调整的交叉路口,每一种新兴的社交行为背后,都藏着人们对时代的回应与适应。
自我的放大:从"社交展示"到"回音壁生存"
打开社交软件,人们越来越习惯"被肯定"的舒适感。这种对"自我"的极致强调,正在重塑社交的底层逻辑。2025年人们还在通过"偏就玩"展示独特个性,2022年用"社媒调频"筛选信息,而到了2025年,AI技术的介入让这种自我聚焦达到新高度——"超绝回音壁"成为常态。
在AI聊天框里,算法通过分析用户数据不断调整回应,精准贴合个人喜好。有人特意训练AI成为"理想伴侣",有人用提示词让AI模仿自己的思维模式,甚至出现"水仙题材"网剧热播,讲述主角与不同时空的"自己"相恋的故事。这种对"同频回应"的追求,让韩炳哲笔下"放弃对他者渴望"的状态成为现实:人们宁愿在AI构建的镜像里获得肯定,也不愿在真实关系中面对差异。
与之相伴的是社交中的"边界防御术"。年轻人流行用"假面缝合"应对复杂场景:滴滴司机追问职业时自称"交警",游戏队友打听感情状态时谎称"离异带两娃"。这些临时编造的身份,不再是为了融入环境,而是为了守护自我空间。就像小红书上"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话题下,1.5亿次浏览量背后,是一代人对"不被过度消耗"的集体诉求。
技术冲击:AI时代的价值重估
AI的狂飙突进,正让曾经稳固的价值体系摇摇欲坠。在教育领域,这种冲击最为直观。当知识不再稀缺,家长们开始反思"鸡娃模式":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AI唾手可得的知识,不如培养"生命能量"——会劈柴生火的"辛者库幼儿园"一票难求,亲子徒步、斯巴达比赛成遛娃新宠,这些看似"反精英"的选择,实则是对"人生长跑"的新理解。
文科的处境更具代表性。一方面,高校文科专业收缩,"文科生0.1元吃一顿"的自嘲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另一方面,项飙、陈嘉映等人文专家的演讲切片被反复传播,人们抱怨AIGC内容"灵韵消失",转头追捧充满人文温度的文字。这种矛盾背后,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集体焦虑:当AI能写代码、做报表,人文学科承载的意义感、想象力反而成了稀缺品。
职场也未能幸免。科技公司推行"到点关灯下班",却催生出更隐蔽的居家加班;禁用PPT改用水印文档汇报,只是把设计时间转移到文字打磨上。"反卷"成了新的形式主义,就像某科技公司员工吐槽:"AI节省的时间,最终都用来干了更多活。"
经济换档期:在不确定中寻找锚点
当消费从"炫耀式"转向"安全感优先",社会心态也呈现出鲜明的"避险特征"。周末的党群服务中心座无虚席,有人在免费阅览室备考,有人带娃参加公益早教;社区医院成了"平价SPA馆",艾灸推拿刷医保即可;供销社超市因"价格稳定"被年轻人发掘,"体制内场域"意外成为信任新支点。
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求,还体现在怀旧情绪的异变上。与过去怀念几十年前的"黄金时代"不同,现在的怀旧变得"快、浅、轻"——全网集体怀念2018年,不是因为那是多么辉煌的年份,而是人们在对比中美化了"疫情前的简单"。短视频平台上,有人翻出5年前的卡点视频"考古",有人晒出表情包原图与现状对比,5-10年的时间差,已足够成为怀旧素材。
职场上则流行"人情备考"。豆瓣"我们都不懂人情世故"小组里,年轻人讨论"给领导送礼金额""酒局敬酒话术",小红书"高情商练习"笔记动辄10万+点赞。这不是对"潜规则"的认同,而是存量竞争下的无奈:当硬实力差距缩小,"得体社交"成了新的生存技能。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不是想学圆滑,只是不想因为不懂规则被淘汰。"
破局之道:穿过喧嚣,重新连接
在自恋的镜厅、技术的震荡与经济的摇摆中,趋势报告最终指向一个朴素结论: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建对"他者"的兴趣。无论是李诞直播间里陌生人分享的人生故事,还是小红书上中美网友平等交流日常,那些真正缓解焦虑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放下自我预设"的连接中。
这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媒介素养方向:不是用"社恐""内卷"等标签固化自己,而是学会"让万事万物穿过我"。就像福利化第三空间里,老人的戏曲排练与年轻人的备考互不打扰却和谐共存;就像储能养育背后,家长终于明白"生命能量"不仅来自体能,更来自与世界的真实碰撞。
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最珍贵的能力,是既能在趋势中看见自己,也能在喧嚣中记得他人。毕竟,社交的本质从来不是自我的独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交响。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