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家务机器人好像一下子成了所有人嘴里的“未来必会”。我问你个问题,海尔那个刚刚推出的“HIVA 海娃”到底值不值得期待?还是说,只是又一款放在展厅里的花架子,离真正走入生活还差几步?
说实话,我也在琢磨,这个“家务终结者”是不是打了个漂亮的广告头。海尔公司宣传的那款“海娃”,身高165厘米,体重70公斤,能用44个自由度去做点洗地、做饭的事。可能很多人看了就觉得挺酷:人形家务机器人,未来生活不用操心家务,自己就会用。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心里就难免有个小疙瘩。
根据海尔官方放出来的资料,“海娃”目前的状态其实是由工程师远程操控,不是自主完成任务。这一幕让我脑袋里闪过好几次,心里就有点发咯噔。都说科技越发展,人们期待的越高。但目前这个“家务终结者”还只是一个遥控的演员,真正能“自主”干活儿的,少得可怜。在他们的宣传动图里,海娃能跑能转能用洗地机,也能做饭,甚至能与洗衣机智能联动,帮忙叠衣服拿衣服。这些场景看似真实,但宁愿先把它当做一个科幻短片。
我不禁在想,海尔是不是也在“偷偷”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提前导演好的舞台。他们明明知道,技术还远没到那份自理、可以独当一面的水平。 海尔本人也承认,现阶段“海娃”仅仅是由人远程遥控,学习过程更像是训练。就像个刚出炉的糖果,还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里边的糖还能舔一舔,也知道还没完全成熟。
从行业内的动态来看,“海娃”只是个试水的试验品。去年海尔和北京星动纪元合作推出的“新星”家庭服务机器人,展会上一亮相,也引来许多关注。可我想问:谁会买账?它能做些什么?又能帮我们省下多少劳力?答案似乎还在未来的实验阵列里,但市场的期待却像个急不可耐的小孩,总觉得“我想要那个能飞的机器人”。
我在想,机器人想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帮手”,还得解决根本的问题——能不能真正的“做家务”。我纳闷,为什么大家都喊着要“家务终结者”,却很少有人提到:能不能做个饭,能不能洗碗,能不能帮忙打扫。有人调侃说,假如海娃会游泳就更有趣了,那样还能帮忙洗个漂浮在泳池边的泡沫球。可现实是,这些技能还遥遥无期,连个简单的“扫地机器人”都觉得“还不够用”。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家里试过“智能洗衣机器人”。操作不复杂,功能挺多,效果也不错。不过真正让人心里发愣的是,动不动就要靠“人”远程操控。也就是说,我的洗衣机器人其实是个“遥控机器人”。这不禁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期待的究竟是不是个能自主干家务的“机器人家庭帮手”,还是只是一门漂亮的“遥控秀”。
我会想,这到底是谁在催促这个行业快点突破?是市场需求,还是资本的追逐?我查了下,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总体负担加重,家务活越做越累,尤其在“工作-家庭”双重压力夹击下,越来越多家庭渴望有个“能干”的家务机器人。商务部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今年已达到五千多亿的体量。这种数字背后,是庞大的用户需求,也是一片亟待挖掘的“蛋糕”。
但问题也在这里:当你看到那一片“蛋糕”时,心里会不会觉得“真的那么容易就能买到一个睿智、能干的家务机器人”?我纳闷,真正打破局限的,还是技术门槛。要搞定自主干活,得解决“感知”、“决策”、“动作”这三大难题。而目前来看,很多企业都还在“花式模仿”,在秀“看起来很炫的动作”,真正让机器人自主应对家庭复杂环境的能力,还有待突破。
我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反倒觉得,未来的家务机器人,可能不会像广告里那样天马行空地干活儿。可能更像一个“工具箱”,帮你端个饭,替你扫扫地,叮叮咣咣把家务事归归档。那个时候,我们或许不会特别在意它是不是“人形”,只会在意家务是不是变得轻松了。
或许直到那天,真正让“海娃”或者其他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还是要多点耐心。不要被镜头上的炫酷动作迷了眼,也不要被各种“家务终结”的口号冲昏头脑。毕竟,一个能帮你把碗洗干净、饭做好、衣服折好的机器人,才是真正的“宝”。
这让我陷入沉思:下一个家务“终结者”,还得经历多少个“不成熟”的阶段?谁知道,下一秒它会不会从遥控变成自主,从“仿人”变得更实用?也许未来的家,不是这些“机器人”占领的,而是彼此折磨的,还是我们自己。
你觉得,真正的家务机器人,到底还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常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