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省残联)
我国现有8500万残疾人。近年来,电子导盲犬、脑机接口等科技助残技术逐步应用,大大提高了广大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行AI外骨骼机器人研发调试
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2025年央视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实现让所有人都能平等共享中国特有的“春晚文化大餐”。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春晚直播收听、收看中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无障碍春晚”的背后,你知道有哪些科技手段在发挥作用吗?据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介绍,“无障碍春晚”,首先是植入智能科创厚积薄发而带动相关无障碍技术和服务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听障版运用AR虚拟技术等,视障版则主要是通过音频创作技术、助力盲人“看见”图形的大幅面盲文及触摸图形显示技术予以解读。
同样,科技让无障碍体验持续升级。
“这一点点一滴滴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处处体现了对广大残疾人的人文关怀与关心。”吕世明表示。
科技创新,与助残康复相得益彰
另外,我国目前还取得了哪些科技助残成果呢?
现在很多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残疾人康复等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创新与助残康复是相得益彰的。
比如,智能仿生手、导盲六足机器人、AI助行等辅助技术科技创新成果,正一步步走进残疾人生活。其中的“AI助行”,就是在AI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可以让穿戴者实现智能出行、轻松行走。
穿戴全新一代AI外骨骼机器人的火炬手(前排),完成2022北京冬残奥会九天圣火火炬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