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的隐秘战役:DeepSeek的陨落与开源的希望
2025年二季度,曾被视为国产AI黑马的DeepSeek遭遇了断崖式下跌,其月均下载量较上一季度锐减,成为当季跌幅最大的AI应用。 QuestMobile的报告将这一事件标记为中国AI模型赛道从狂热转向理性的重要分水岭。与此同时,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却逆势登顶下载榜,而“AI办公”、“AI教育”等垂直赛道也涌现出众多黑马,例如作业帮的“快对AI”月活用户突破1044万,标志着行业正经历一场从“通用智能”向“场景深耕”的战略转移。
DeepSeek的迅速陨落并非偶然。行业专家指出,其失败源于四大致命伤:首先,“高性价比”的标签崩塌,阿里、字节、百度等巨头以更低廉的API价格强势进入市场,直接瓦解了DeepSeek的价格优势;其次,其将模型集成到第三方应用,导致主站流量严重流失,反而被渠道分流;再次,DeepSeek在办公、教育等刚需场景中缺乏深度功能,垂直场景绑定薄弱,未能形成用户粘性;最后,其备受期待的R2模型延期两个月未发布,技术迭代“跳票”严重损害了市场对其研发能力的信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DeepSeek官网流量减少近30%,Token调用量萎缩至16%,用户流失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然而,如果仅仅依靠下载量来断定DeepSeek“凉透”了,无疑是一种误读。 这家公司在2025年3月发布了参数达6850亿的模型,其代码能力已追平Claude 3.7,并可运行于消费级硬件;7月24日,DeepSeek又开源了参数规模达6710亿、吞吐效率高达60 tokens/秒的DeepSeek-V3,性能比肩GPT-4o与Claude 3.5-Sonnet;同时,他们还推出了图像生成模型,其性能超越了DALL·E 3。
360董事长周鸿祎对DeepSeek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是一门心思搞AGI……把技术全开源免费,这是对中国AI产业的真贡献。” 这种看似“不计成本”的开源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未能获得市场认可,却为中国AI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DeepSeek的开源模型已被众多第三方云服务商采用,其间接影响力远超其APP的流量数据。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DeepSeek的困境也暴露了中国国产AI面临的深层挑战:首先是“算力卡脖子”问题,英伟达H20芯片短缺导致R2模型训练受阻,严重打乱了技术迭代节奏;其次是工程化能力的不足,7月25日发生的系统“响应崩溃”事件,导致用户历史记录丢失,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和口碑(截至7月26日,服务已恢复稳定,但历史记录功能仍偶发故障);最后是生态布局的滞后,与OpenAI的插件生态和微软Office的深度整合相比,DeepSeek在“产品-场景-用户”闭环建设上明显落后。
DeepSeek的“跌落”,是整个中国AI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拼模型参数”的粗放式发展时代已经结束,“拼落地价值”的精耕细作时代已经到来。 垂直场景成为新的战场,教育、办公、法律等领域的专业化AI应用正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闭源巨头的降维打击,例如GPT-4o的免费化策略,也迫使国产模型必须提供超出预期的价值;而开源路线,正如周鸿祎所说,“……这是对中国gemini-1.5-flash-latest产业的真贡献”,仍然是中国AI发展的一线希望。
DeepSeek真的“凉”了吗?从数据层面来看,它的应用热度确实消退了;但从技术理想和开源贡献的角度来看,它或许正走在一条少有人理解的荆棘之路上。 中国AI不需要第二个“通用聊天APP”,但永远需要像DeepSeek这样敢于挑战难题、敢于开源核心技术的企业。 AGI的征程,并非流量玩家的游戏。 R2模型能否扭转乾坤?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观点基于公开数据与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