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设计公司因员工误将含未发布产品图纸的电脑送修,导致核心设计被竞争对手获取,直接损失超500万元。
这一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数字化时代,一台未加密的电脑可能比保险柜更容易被“撬开”。无论是企业机密还是个人隐私,数据加密已成为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本文将介绍7款主流加密软件。
一、国产全能选手:域智盾的九大核心功能
1. 透明加密:让安全“无感化”
域智盾提供5种加密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透明加密:
新打开、新编辑、新保存的文档就会强制的、自动的加密;而透明就是透明无感知的意思,只要保存就会加密,不需要额外操作,不改变员工操作习惯,不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加密后的文档,在公司内部正常打开、正常编辑、正常流转,一旦违规发送到外界,外界打开就是乱码,读取不到里面的内容。
智能加密:
智能加密是已经加密的文件会继续保持加密,其他文件,比如没有加密的文件继续保持不加密状态,设置了这种模式的客户端,本地自己生成的文件都不加密,但是能打开公司内部的加密文件,并且打开这些加密文件去编辑保存后不改变文件的加密状态。
只解密不加密: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板模式,适合给到老板或者是公司管理层使用,设置后,加密文件打开保存之后就会自动解密,加密小锁也会消失,不需要走申请解密流程,因为老板想解密无需额外申请,且不必担心老板自己泄密。
老板新建的文件是不加密的,如果想加密外发,可以在“加密权限”中勾选“允许手动加密文件”。
只读模式:
设置后,终端操作加密文件时只允许阅读,无法修改,无法另存。
不加密:
设置不加密模式后,相当于管理员关闭了终端电脑的阅读加密文件的权限,关闭后已经加密的文件无法再打开,同时新建新保存的文件也不再加密了。
加密剪贴板:
加密剪贴板主要为了防止泄密者直接粘贴文本内容导致泄密,设置加密剪贴板后,从加密文档中复制文字出来,粘贴出去就会变成一句话“您复制的内容已被加密处理”,从而防止通过复制机密文件内容的方式进行泄密。
2. 安全区域+银行级算法:构建“数字金库”
通过划分部门安全区域(如研发部、财务部),限制跨部门文件访问,即使员工账号被盗,也无法越权查看其他区域数据。加密算法采用国密SM4与AES-256双认证,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安全审查,安全性达金融级标准。
3. 全格式支持:从代码到视频一网打尽
支持文档(Word/PDF)、图纸(CAD/SolidWorks)、源代码(Java/Python)、视频(MP4/AVI)等200+文件类型,无需额外插件即可实现全盘加密。
4. 敏感文件报警:AI盯紧你的核心资产
系统可识别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商业合同关键词等敏感信息,当检测到批量复制、异常修改时,立即向管理员推送警报,并记录操作终端的IP、账号等元数据。
5. 文件操作全审计:外发拷贝无所遁形
记录文件创建、修改、删除、外发(如通过微信/QQ传输)等全生命周期行为,生成可视化报表,支持按时间、用户、文件类型等多维度检索。
6. 安全外发包:给文件加上“定时炸弹”
对外分享文件时,可生成加密包并设置:
查看次数(如仅允许打开3次);
有效期(7天后自动失效);
设备绑定(仅限特定电脑);
禁止打印/截图,防止二次传播。
7. 离线管控+防截屏:堵住最后漏洞
离线模式:员工外出办公时,可设置加密文件的有效使用时间(如24小时),过期后自动锁定,预防设备丢失导致泄密;
截屏黑化:禁止使用Snipaste、微信截图等工具,录屏时加密文件自动隐藏,从源头杜绝屏幕内容泄露。
8. 加密网关:给网络通道上锁
部署在企业网络出口,对上传至云盘、发送至外部邮箱的文件自动加密,确保数据在离开内网前已“穿上铠甲”。
二、国外加密软件对比:各有千秋但水土不服
1. VeraCrypt(开源经典)
优势:支持全盘/分区加密,开源代码透明可信;
局限:无文件级精细管控,需手动加密解密,操作复杂,不适合企业大规模部署。
2. AxCrypt(个人用户友好)
优势:界面简洁,支持右键一键加密,适合个人文件保护;
局限:缺乏企业级审计功能,无法管控文件外发行为。
3. BitLocker(Windows原生工具)
优势:系统级集成,无需安装额外软件;
局限:仅支持全盘加密,无敏感信息识别、外发管控等高级功能。
4. Symantec Endpoint Encryption(企业级老牌)
优势:与赛门铁克安全生态无缝集成;
局限:价格高昂,对国产操作系统支持不足,部署成本较高。
三、如何选择?按需匹配是关键
个人用户:优先选AxCrypt或BitLocker,简单易用;
中小企业:域智盾性价比突出,兼顾功能与成本;
跨国企业:可组合使用VeraCrypt(开源透明)与域智盾(企业管控),满足合规需求。
在数据泄露成本平均达386万美元的今天(IBM《2023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加密软件已不是“可选配件”,而是“数字生存刚需”。无论是域智盾的“全场景防护”,还是国外工具的“单点突破”,核心目标只有一个:让数据掌握在真正的主人手中。
编辑: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