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同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引发世界广泛关注。
中国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呼吁和推动,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推动科技向善普惠、安全公平发展的责任担当。这一刻,上海不再只是技术创新的竞技场,更成为人类驾驭智能文明的关键“驾驶舱”。这场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的大会,为技术浪潮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近年来,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为国际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为全球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接触AI、使用AI程度的差异加剧“智能鸿沟”;深度伪造、算法歧视、数据滥用、突破伦理界限等技术滥用乱象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可能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入歧途。
而未来的风险版图更为复杂严峻:若人工智能目标与人类福祉偏离,则将引发文明级危机;全球技术鸿沟可能因算力垄断而更加撕裂;脑机接口等融合技术更将挑战人类对意识与生命本质的认知边界……
面对交织的风险图谱,任何单一国家、组织或技术路径都无力独自构建安全堤坝。人工智能的治理唯有全球共济。这需要全球在多个维度上凝聚共识、付诸行动。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从“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到“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相关理念与原则反映出各界共同的心声。
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约束力的国际治理框架与协作平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公民社会必须深度参与其中。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方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
全球治理的根基,必须牢固建立在“以人类福祉为中心”的伦理共识之上。科技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看人类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绝非追求脱离人类掌控的“超级能力”,而应始终聚焦于解决人类共同挑战、促进公平包容发展。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实效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技术可控性上。各国需要共同推动发展可解释的人工智能,让“算法黑箱”转化为“透明决策”,构建贯穿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监测体系,开发强大的安全技术手段,为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盾牌。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唯有携手并肩、共筑堤坝,让“向善”成为技术的罗盘,“普惠”成为发展的标尺,“人类福祉”成为衡量智能技术进步的终极准绳,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普惠大众、增益人间的“甘泉”。(央广财经评论员 牛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