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物联网这些年,在项目现场被设备“断线”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事,我经历过太多次。很多时候,问题根源不在硬件,而是那张小小的物联网卡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选卡、买卡,真不是点几下鼠标付个钱就完事的轻巧活。这玩意儿选不好,后期运维的麻烦能让你头皮发麻。
首先得琢磨透“用多少”。 设备到底要传多少数据?是几分钟报一次平安的小流量传感器,还是实时传高清画面的“大胃王”?流量池听着省心,但几十上百张卡往里一扔,就像把一群胃口不一的人圈进一个食堂,稍不留意就可能有人饿着,有人撑死。算不清需求,后续加流量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还可能影响项目节奏。
再说说网络。 设备要插在哪里用?城市高楼间,还是野外荒郊?供应商拍胸脯保证的“全覆盖”听听就好。不同运营商在不同地方的信号穿透力,完全是两回事。设备真到了荒郊野外,再好的卡没信号也是块塑料片。别偷懒,最好实地测试一下,信号强度、稳定性,靠耳朵听汇报不如靠眼睛看实测。
供应商靠不靠谱,太要紧了。 卡出问题了,你是想半夜三点对着电话忙音干瞪眼,还是能立刻找到人解决?卡管理平台好不好用,直接决定运维效率高低。界面复杂得像迷宫,查个流量都要半天,谁受得了?服务响应速度、技术支撑能力,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卡的价格本身金贵得多。
套餐选型是个精细活。 别光盯着单价低的看。卡的生命周期多长?设备打算用三年还是五年?资费会不会偷偷摸摸涨价?流量用超了怎么算钱?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条款里,藏着不少“惊喜”。钱的事,从来马虎不得。签合同前把眼睛瞪大点,逐条抠清楚了,总好过事后扯皮。
合同,千万要细读。 自动续约条款埋在哪里?提前终止服务要赔多少违约金?资费调整有没有提前通知的义务?这些白纸黑字的东西,签下去就难回头。别嫌烦,找个明白人帮着看看,合同里的弯弯绕绕,比想象的多。
最后,测试阶段别心疼那点测试卡的钱。 把卡插进设备,放到真实环境里跑起来。看看信号稳不稳,流量走得准不准,管理平台操作顺不顺手。真金不怕火炼,好卡也得经得起实际环境的考验。多跑几天,多换几个位置试试,花点小钱能避开后面的大坑。
说到底,物联网卡采购不是一锤子买卖。它像给设备找一条隐形的生命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牵着项目的命脉。多问、多试、多看合同,别急着签单。前期花下去的心思,后面都能在平稳运行的设备上省回来。毕竟,谁也不想在半夜被报警电话吵醒,只是因为当初选卡时省了点事。
内容来源:公众号物联网申请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