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轻轻一跳,
机器便懂心意。
P300事件相关电位,
神经的语言,
从此有了新翻译。
01
什么是 P300?
P300 是一种在事件相关电位(ERP, Event-Related Potential)中被广泛研究的脑电波,通常在刺激出现后约 300 毫秒时被记录到,因此得名。它反映的是大脑对「目标刺激」进行识别与评估的反应强度。
简而言之,当你注意到一个重要信息,比如有人叫你的名字、屏幕上出现某个特定图案,大脑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个“哎?这个我认识”的神经电活动,这就是 P300。
02
它是怎么测出来的?
检测 P300 需要使用 脑电图仪(EEG)。受试者头上佩戴 EEG 电极帽后,通过电脑呈现一系列随机视觉或听觉刺激(比如「ABCBAABABCB」这样的字母流),当目标刺激(比如字母 C)出现时,受试者的脑电会在约 300 毫秒后产生一个正向波动,这就是我们在 EEG 图中看到的 P300 峰。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被称为 “Oddball Paradigm”(稀有刺激范式),因为目标刺激总是以较小概率随机穿插在普通刺激中,更容易引发大脑注意。
03
P300的经典范式
在基于P300诱发电位的oddball刺激范式脑机接口(BCI)系统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当属Farwell与Donchin于1988年研发的字符拼写装置,通常简称为P300拼写器。该系统的硬件界面采用6×6的虚拟按键阵列,阵列中整合了26个英文字母、1-9阿拉伯数字及下划线符号。实验过程中,系统会随机点亮字符矩阵中的某一行或某一列,单次实验中,6行6列的所有行列均会被依次点亮一次,总计完成12次刺激呈现。
受试者需全程将注意力聚焦于目标字符所在的矩阵位置,以完成单词拼写的字母选择。当目标字符所在的行或列被点亮(即oddball范式中的靶刺激出现)时,受试者需通过特定动作(如计数)对刺激作出响应,此时脑电信号中会诱发P300特征波;而当非目标字符所在的行或列被点亮(非靶刺激)时,受试者无需反应,脑电信号亦不会出现P300成分。后续通过提取脑电信号中P300成分的时间特征,结合刺激序列的时间顺序,即可定位目标刺激对应的行列坐标,最终确定受试者注视的目标字符,实现基于思维的字符输入功能。为维持受试者的专注状态,实验中通常要求其对目标字符的高亮次数进行主动计数。
值得注意的是,增加重复高亮频次虽能提升识别准确率,但会同步延长字符拼写的整体耗时。此外,该系统中的每个字符还可被定义为独立控制指令,最终支持36种不同指令的输出。
04
P300 有什么用?
P300 是脑机接口(BCI)中最早被成功应用的信号之一,至今仍被广泛用于:
P300 拼写器(P300 Speller):通过注意特定字母或符号,脑电设备解码 P300 反应,帮助瘫痪患者“用脑打字”;
意识检测:判断昏迷或植物人是否还有注意力反应,用于临床意识评估;
注意力/认知训练:监测注意水平、反应迟缓,辅助 ADHD 和老年痴呆研究;
脑电身份认证:结合注意力反应作为生物特征识别手段,发展脑波密码系统。
P300 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无需发声、不靠动作的大脑意志表达形式。对于无法开口说话或动作受限的病人,P300 就像一道“无声的指令”,让他们第一次有机会“被看见”。在脑机接口迈向通用应用的今天,P300 依然是最实用、最经典的信号之一。
脑机轻百科,每周一期
下期你想了解哪个脑机人物或基础概念?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