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7月27日电(通讯员 郝源清)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2025年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一路前行”实践团赴“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在队长张艺锦的带领下,重点考察了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这家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为现代农业注入新活力。
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的科技内核
实践团参观了水肥一体技术,寿光的大棚与玻璃温室里,传统的手动卷帘、棉被覆盖正逐步被智能化设备替代。作为全国水肥一体化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圣大节水立足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融合5G、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温室小气候——通风、遮阳、加湿及水肥供给的精准调控。“传统大水漫灌、撒施化肥,精准度低、效率差,”企业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道,“我们的设备核心在于实现水肥同步。”水溶肥溶解后,通过微灌(滴灌、喷灌)技术精准送达作物根部或叶面,极大提升吸收效率,变相节约水资源并支持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农作物、中草药、花卉及园林绿化,系统可定时或依据土壤湿度传感器智能启停。为确保精细灌水器畅通无阻,圣大构建了二级过滤体系并采用自动碟片过滤器,利用反冲技术排污,保障水质纯净。水肥一体机则按作物需求,通过传感器与电磁阀实现定时定量供给。
图1 为讲解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智能管控:从“模糊经验”到“数据决策”
在圣大节水的设施农业联动模型前,实践团目睹了智能化管控的强大效能。通过手机或电脑,种植者可远程操控水肥系统、雾化打药机、遮阳通风卷帘等设备。传感器实时回传园区风速、风向、土壤水分、养分及气象参数,让种植决策告别“模糊经验”,迈向“数字化精准”。“摄像头不仅用于安防,更能监测作物长势,识别缺苗或营养缺失状况,”技术人员强调。系统还具备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能力,但需至少三年数据积累。“光照、温度,尤其在开花坐果等关键期的数据,与产量关联性强。积累越久,优化方案越精准。”当前国内农业数据管理仍在探索,科研院所数据规模有限,而农户虽有经验但缺乏技术转化能力。
图2 为讲解人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园区专用摄像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
紧贴需求:务实创新铺就市场之路
实践团的关于市场创新方面的问题也被一一解答,面对政府支持政策的变化,企业透露:直接补贴在2025年后减少,转而以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引导行业升级,如全国约200个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及老旧棚区改造。产品设计则始终以用户为中心。考虑到操作者多为中老年农户,设备力求“傻瓜式”——预设程序,开关、加肥等操作极简。圣大的客户遍布全国,既服务大型种植基地,也覆盖小户。“一亩地投入几百元,省工增效,还能腾出时间打工。”为适应政府招标项目对效率的高要求,企业创新推出预制带孔滴灌带,解决了小麦玉米轮作间隙铺设设备的时间难题。展望未来,随着新一代知识型农人崛起,设备将向更复杂、精细的科学决策演进。圣大节水描绘了智慧农业的进阶图景:深度融合软硬件,本地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云平台如同“大脑”运行作物模型并发出指令,现场设备执行后反馈数据形成闭环。“未来或可设定参数后全自动运行,如同高阶辅助驾驶,”技术人员比喻,“但当前数据基础尚需夯实,仍需‘人机协作’。”
扎根田野,智慧兴农
此次调研为山东理工大学一管理学院一路前行实践团打开了智慧农业的实践窗口。圣大节水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刃,劈开传统农业的粗放藩篱;用数据与智能编织的管控网络,正重新定义寿光蔬菜大棚里的生产力。实践团的探索收获颇多——当技术创新真正俯身倾听泥土的脉搏,紧握农户最实际的需求,科技兴农就不再是遥远蓝图,而成为浸润在每一株作物根须中的生长力量——精准、高效,且充满温度。
图3 为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与一路前行实践团成员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安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