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首部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于7月2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八点档开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2500年前,一部记载着当时手工业分工和技术的专著《考工记》,以其精微的匠心技艺和深邃的造物智慧,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工业文明印记,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不朽经典。一部中国科技史,上有《考工记》,下有《天工开物》。古籍《考工记》以工笔细描的匠心,镌刻着先民对器物之道的精深求索。从形制设计之巧思,到配方工艺之玄妙;从质量把控之严谨,再到协作分工之有序,字里行间流淌着中华匠人对“工以载道”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得以回望中国工业的文明之光。
古籍《考工记》
节目创新性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记载的古代官营手工业百工图景,30名舞者身着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演绎《考工记》记录的6大类30个工种,创新融合AR技术与情景舞蹈的编排,通过标志性的工种动作语言,生动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发展的生动画面,让沉睡千年的百工智慧在当代舞台重焕新生。
节目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记载的古代官营手工业百工图景
今天,中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的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产业链也给了我们足够的工业底气,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节目追古溯今,探寻中国工业体系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和文化,揭示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深层力量之源。
今天,中国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作为首档聚焦工业文化的节目,《中华考工记》以《考工记》为锚点,展现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前沿成果,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中国工业文明的深层脉络,在时光长河中触摸那些凝结着智慧与匠心的工业记忆,实现2500年前的“考工智慧”与今日中国智造的跨时空对话。
从百工智慧到中国『机器人』️的创新突破
《列子·汤问》记载了一则“偃师造人”的故事:偃师献给周穆王的机关木偶“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拆解开来竟是皮革、木料、机关的精妙组合,这是中国人对『机器人』️最早的想象。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机器代替人力”的浪漫遐思,与《考工记》工业智慧与精神一脉相承,成为铭刻在基因里的创新原力,铸就了今日『机器人』️产业的钢铁脊梁。
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已位居全球第一梯队。特种『机器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已广泛应用到中国深海、航天、采矿等多个领域;工业『机器人』️始终处于全球主力军的地位,在千行百业中广泛应用;以扫地『机器人』️、除草『机器人』️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功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出口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而2025年最火的人形『机器人』️同样势头迅猛,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浙江、安徽等地已率先建成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聚焦『机器人』️产业,将集结中国全品类具有前沿技术的40款,共约80台『机器人』️同台共演。首度全景呈现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深度解码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崛起密码,探寻中国制造的千年工巧基因与现代创新力量。
四大门类『机器人』️总动员
《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堪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全家福,人形、特种、服务、工业四大类型『机器人』️悉数登场,用技术实力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人形『机器人』️各显身手,“小擎”以行云流水般的机械舞姿,与主持人撒贝宁、演员『于适』同台演绎“斧头舞”,其精准协调的运动控制令人叹为观止;“小征”则开创性地完成全球首个『机器人』️射箭上靶,更与『于适』展开了一场跨越人机界限的技术互动,展现了中国智造在运动控制领域的实力。
“小擎”与主持人撒贝宁、演员『于适』同台演绎“斧头舞”
特种『机器人』️展现硬核守护力,以钢铁之躯承载人文关怀,在极限环境中拓展着人类守护的疆域:消防『机器人』️水炮射程近百米,在火场筑起生命防线;四足机器狗不仅能灵巧攀爬镂空楼梯,还将足迹印上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无人拖拉机与北斗联动,依托高精度定位技术,在耕作中实现厘米级精度的笔直行进,这是中国现代农业装备的智能化突破,更是以科技之力筑牢大国粮仓。
消防『机器人』️水炮射程近百米,在火场筑起生命防线
服务『机器人』️以科技高度凝结人文温度。导盲『机器人』️如贴心伙伴,可以为视障人士精准引航,并展现超强的平衡能力,节目中将化身优雅侍者,驮着香槟塔登台亮相。它们不仅是精密算法的结晶,也承载着研发者科技为民的初心,用金属躯体演绎着动人的温情故事。
导盲『机器人』️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国产工业『机器人』️正书写着新的传奇。它们以令人惊叹的“四高”: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高可靠性,在演播室完成“火线冲击”的互动挑战,展现出绝对实力。
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演播室完成“火线冲击”的互动挑战
人与『机器人』️的温情协作
首期节目不仅是『机器人』️的舞台,也是人与技术的共鸣场。在这里,冰冷的机械被赋予生命的温度——主持人的妙语连珠、专家的真知灼见、创业者的开拓精神、大国工匠的坚守传承、科技爱好者的热忱追求,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创新图景。
行业权威为技术解码,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解读《考工记》中蕴藏的制造标准;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郝玉成从产业视角,诠释古老工艺对现代智造的启示;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以人文情怀,探寻传统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传承路径。三位专家从历史纵深到技术前沿,从理论建构到民生应用,多维度解读《考工记》这部典籍如何持续为现代科技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这场科技创新的交响乐章中,来自天南地北的『机器人』️研发者以真挚的情感讲述着『机器人』️智造的动人诗篇。深圳团队代表生动诠释了“两小时配套圈”这一产业奇迹,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集群优势;上海团队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方阵惊艳亮相,展现海派创新的开放气度;山东团队携国产协作工业『机器人』️惊艳亮相,既能以绣花针般的精准度完成精密装配,又能在感知到人体接触时瞬时停止,完美诠释了工业『机器人』️在精度与安全领域的双重突破。团队“安全不妥协,精度不让步”的研发理念,为智能制造树立了人机协作的新范式。这些研发者用脚步丈量创新之路,用汗水浇灌科技之花,共同编织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
『机器人』️研发者讲述『机器人』️智造的故事
『机器人』️研发者讲述『机器人』️智造的故事
当谐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时,中国『机器人』️研发团队接过古代匠人的接力棒,在精密制造的战场上日夜攻坚。如今,这些曾被视作“工业关节”的关键部件,正以越来越高的国产化率,重构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供应链版图。
当中国连续11年稳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首位,当长三角和珠三角崛起3000余家『机器人』️企业集群,这个文明古国正在定义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新坐标系: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主导《人形『机器人』️人机交互与安全技术规范》,让“中国标准”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参数。
舞台上的每一个『机器人』️,都是中国全产业链实力和深厚工业底蕴的缩影。作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正是中国工业体系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
《中华考工记》以全新视角勾勒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壮美图景。节目将聚焦11个标志性工业领域,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探寻中国智造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钢铁与『芯片』的碰撞中,在机械臂与智能算法的共舞里,见证中国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