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7月27日电(通讯员 郑安慧)在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设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到智能的深刻变革。当地一家专注于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的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这片沃土上描绘着现代农业的新图景。2025年7月7日,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一路前行实践团前往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深入了解寿光市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学习智慧农业灌溉与种植经验,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7月27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潍坊市寿光市蔬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智能设备联动控,精准灌溉多领域
在走进企业的展示区,一套设施农业联动模型生动呈现了智能种植的全貌:玻璃温室内,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调控着作物的“饮食”,雾化打药机35分钟即可完成一个大棚的植保作业,遮阳帘与通风系统根据环境参数自动启停。这些曾经依赖人工操作的环节,如今通过无线通信网络、5G技术、云平台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全流程智能管控。
“过去大棚卷帘、棉被收放全靠手动,水肥管理更是凭经验,大水漫灌和化肥撒施不仅效率低,还造成资源浪费。”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成立初衷便是破解传统种植的痛点,其核心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将水溶肥与灌溉水精准融合,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直达作物根区或叶片,肥料利用率大幅提升,水资源消耗显著下降。这套系统配备两级过滤装置,一级过滤井水泥沙,二级过滤精度达120目,可滤除头发丝1/3.7粗细的杂质,确保灌溉水洁净畅通。
图1 为公司讲解员为实践团介绍该公司的灌溉配备装置。 郑安慧 摄
作为全国水肥一体化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该企业的技术应用已远超蔬菜种植领域。从农作物、中草药到花卉、园林,甚至公园绿化带和高尔夫球场,都能见到其智能设备的身影。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监测含水率,结合定时控制,实现“缺水即灌、人至即停”的精准操作,既满足作物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
云平台成智慧脑,数据支撑科学种
在数字化种植方面,企业构建的云平台如同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通过分布在田间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光照、温度、风速等环境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传统种植凭经验,我们要做的是让数据说话。”负责人展示着手机操作界面,“现在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远程调控大棚小气候,未来还能基于历年数据预测下一季种植方案,不过这需要至少三年的数据积累才能形成规律。”
图2 为公司讲解员为实践团演示智能化设备运行模型。 郑安慧 摄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始终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针对不同规模种植户,推出多样化解决方案:大型种植基地可部署全流程智能系统,实现无人化管理;小农户则能选择简易版水肥设备,一亩地投入仅几百元,却能大幅节省人工成本。其创新研发的预制带孔滴灌带,解决了小麦收割后抢种玉米时的设备铺设难题,显著提升施工效率,深受市场青睐。
图3 为实践团与公司负责人交流问题。 郑安慧 摄
从手动操作到智能管控,从经验种植到数据决策,寿光这家企业正以“让种植更精准、更高效”为使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直观感受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农业=传统、粗放”的固有印象,切实理解智能技术如何重塑种植模式,如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以及水肥一体化、云平台等技术对资源节约和效率提升的实际作用。正如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是在卖设备,更是在传递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理念。”在科技的赋能下,寿光的设施农业正迈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未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实际贡献,深化了对“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一路前行实践团每一位成员都培养了用数据思维看待农业生产的意识,认识到长期数据积累对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为未来参与工作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图4 为实践图与公司负责人合影留念。郑安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