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王剑男执导的迪伦马特经典剧作《物理学家》在国话剧场上演。这部跨越17年的复排作品,以“悬疑+喜剧”的独特风格,成为国家话剧院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的开篇之作,同时也为中瑞建交75周年献上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对话。
《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17年后重排更“大胆”
2008年,刚刚进入国家话剧院的王剑男“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物理学家》。17年之后,他带领国话中青年骨干团队重排该剧,为作品注入了更强烈的“怪诞”与“喜剧”基因。
“17年前排得很规矩很保守,现在可以更大胆放肆了。”王剑男坦言,“迪伦马特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迎面走来一个画着油彩的小丑,嬉笑间让人捧腹,但转身却化作巨人,留下深刻的思辨。”在王剑男现在的创作中,特别想把这种具有反差感的思辨性表现出来。
《物理学家》导演王剑男
此次复排强化了原作的内核:三位装疯的科学家在精神病院制造连环命案,看似滑稽的表象下,实则是对科学伦理与人性欲望的深刻解剖。王剑男通过加入手机、电动轮椅等现代元素,让故事更贴近当代观众。他特别强调:“经典不应高冷,我们希望用轻快的节奏和密集的笑点,让观众在抽丝剥茧中自然陷入深思。”
反法西斯主题的当代回响
《物理学家》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冷战时期的核威胁为背景,却直指当下国际局势与科技伦理的困境。王剑男指出:“俄乌冲突、伊以冲突背后的核武器阴影,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博弈,都让这部剧的现实意义格外强烈。”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和平的渴望,并且通过剧作家的故事提醒人们时刻警惕着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平衡和制约。
因此,《物理学家》在视听呈现上极具象征意义。舞台美术张华祥提出了原子能符号的概念,给出了非常凝练而又强烈的视觉元素。舞台上直径五米的巨型三叶扇装置,以核辐射标志为灵感,旋转时投射出橘红色的危险光晕,隐喻人类智慧如同放射性物质,既能照亮未来,也可能吞噬文明。灯光设计韩江通过高对比度配色与几何光影,将这种矛盾具象化为“科学双刃剑”的视觉符号。
《物理学家》剧照,塔苏摄
音乐设计程佳佳将古典音乐、重金属摇滚与悬疑音效熔于一炉:爱因斯坦演奏的小提琴曲目选自科学家本人最爱的作曲家,却在戏剧中被赋予荒诞的喜剧效果;当科学家们陷入疯狂时,重金属与RAP的碰撞将舞台氛围推向沸点。这种“高雅”与“通俗”的混搭,正如剧中科学与人性的博弈,在冲突中揭示本质。
演员默契贡献精彩创意
该剧演员团队也和王剑男有着合作多年的默契,饰演莫比乌斯的邹易道、饰演爱因斯坦的李晔等演员兼具导演经验,在排练中贡献了大量即兴创意。例如,“牛顿”与“爱因斯坦”决斗时,苹果与小提琴突然变形为枪的设计,便是演员与道具团队共同的灵感结晶。江佳奇饰演的博士小姐从2008版的护士转型为掌控全局的院长,她的表演让癫狂从肢体渗透到眼神,让角色在喜剧与悲剧的张力中迸发惊人感染力。
今年是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王剑男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迪伦马特作品的思想高度可以跨越语言的隔阂,让人们的思想产生共振,我相信舞台也能够起到这个作用。”
记者: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