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8日,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300型飞机(航班号CZ3456),原计划从重庆出发,飞往深圳。这架飞机本应平稳降落,然而由于一连串的意外,飞机最终断裂成三截,造成了33名乘客和2名机组人员的丧生。黑匣子中的录音揭示了事件的真相。
这架波音737-300型飞机,注册号B-2925,原定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飞机上搭载了65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那天,重庆的天气晴朗,但随着飞机南下,气象变化剧烈。深圳上空乌云密布,雷声轰鸣,暴雨倾泻而下。由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周围的强降雨,能见度迅速下降,雷电交加,飞行风险骤增。机场雷达显示,雷雨云层密集,伴随强风,极大地增加了飞机降落的难度。
在飞机准备进入深圳机场降落程序之前,航空交通管制员忙于调度其他航班,以确保安全。由于跑道周围有其他航班正在着陆或准备起飞,塔台给出了初步等待指令。飞机的机长是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拥有超过12,000小时的飞行记录。虽然他曾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飞行,但当晚的天气依然让人感到异常棘手。机长与塔台和副机长保持密切沟通,确认天气状况和飞机的各项指标。塔台指示飞机进入等待状态,维持安全高度,等待着陆时机。
机组人员在盘旋等待的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检查,确保飞机的各项设备正常运作。自1994年交付南方航空以来,这架飞机的维护情况一直保持良好,未曾出现过任何严重的故障。尽管暴雨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猛烈,飞机在恶劣天气中盘旋了接近一个小时,机组与塔台的通讯愈发频繁和紧张。
最终,飞机获得了塔台的着陆许可,开始着手降落。机长和副机长紧盯仪表板,努力在几乎零能见度的情况下,精确引导飞机降落。第一次接近跑道时,由于大风和暴雨的影响,飞机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挑战。在机长根据仪表盘数据判断飞机速度和高度时,飞机突然遇到一阵强风,导致轻微的颤抖。机长尝试调整操控杆,试图稳定飞机,但狂风暴雨让控制变得异常艰难。
飞机接近跑道时,速度偏快。考虑到湿滑的跑道,机长判断这可能导致飞机滑行过长或偏离跑道。第一次接地时,飞机轮胎与跑道接触,但由于速度较快且跑道上积水,飞机并未立即稳定,而是发生了轻微的跳跃。机长决定加大油门,执行复飞程序,争取在更合适的条件下再次着陆。飞机重新爬升至更高的安全高度,塔台协调后安排飞机在空中盘旋,等待下一次的着陆机会。
此时,飞机的乘客注意到飞机窗玻璃已裂开,天花板也出现了裂痕。塔台为飞机提供了新的降落时机,机长根据指示开始准备第二次降落。飞机再次降低高度,谨慎接近跑道。机长调整飞机的速度,确保不再出现过快的问题。然而,当飞机接地时,由于跑道湿滑和飞机控制问题,飞机一端的轮胎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晃动,最终偏离跑道,在泥泞的场地上急速滑行,严重受损。
整个机场被火光照亮,尽管火焰昏暗,却异常刺眼,场面震撼而恐怖,令所有目睹者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在飞机内部,局势混乱,部分乘客迅速朝机尾跑去,寻求相对安全的地方。事后证明,这一举动至关重要,这些机警的乘客最终得以幸存。许多人通过机尾的紧急出口逃生,避免了与火焰和爆炸的直接接触。
不久后,搜救队在飞机残骸中找到了黑匣子。这个记录飞机飞行数据和驾驶舱通讯的设备,为事故调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调查人员迅速将黑匣子送往分析中心,希望尽早揭示事故的真相。初步数据显示,在接近跑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略高于正常着陆速度。驾驶舱的录音中,机组成员在降落过程中尝试调整飞机速度和高度,但恶劣天气和速度管理上的问题无疑增加了降落的难度。
在最后的录音中,机长和副机长的交流愈加急切,直到副机长一声怒吼:“下降率太高了!”声音戛然而止。几分钟内,飞机的多个警报系统已响起警告信号。在第二次着陆并最终失控之前,可以听到机组人员在试图控制飞机的同时,仍努力保持冷静。最后几秒钟的录音中,机长和副机长的指令和反应,显现出他们尽力保持飞机稳定的努力。
当晚的降落任务在大雨和积水中变得尤为复杂,能见度极低,机组成员对跑道的视觉判断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机组没有及时发现飞机与跑道表面的距离误差,导致第一次着陆时发生了跳跃,未能成功着陆。紧接着,机长决定复飞,却没有考虑到飞机已因跳跃受损的事实。飞机复飞后,操作系统受到损害,最终第二次着陆时未能保持正确姿态,导致飞机承受不住冲击力,最终解体。
事故发生后,许多幸存者及其家属对机长的决策提出了质疑。这场空难本可以避免的观点在调查和舆论中引发了广泛讨论。然而,一些幸存者对机长的做法给予了不同看法。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首次迫降存在失误,但他强调,在那种情况下,机组和乘客都希望能够安全着陆,并没有人希望发生这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
南航空难黑匣子录音11年后重现,令人不寒而栗。 [2017-05-31]
《黑匣子》网上曝光追踪,中国新闻网,2008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