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陈国良院士的话,心里感触挺大的。
他说国产『芯片』“确实比外国差一点”,但更要命的是“没人用”——俗话说,不怕差,就怕没人捧场。
他们的意思很直白:你再怎么把『芯片』吹上天,没人敢用去打怪测试,怎么改进?
这是硬伤!陈院士自己都冲在前线,用国产龙芯做高性能计算,就怕技术没人捧地种火种。
话说咱国产『芯片』道路走得也不容易。
回顾从“电子管103”、“107”到如今国产CPU、自研制程,曾几何时信心爆棚,但高端设备居然还得买美国货。
这背后的隐忧就是,美国一句“封锁”就能拖慢咱脚步。
现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慢慢站起来,可设备链、EDA工具还靠洋人,一旦断供,国产『芯片』就卡壳。一边说『芯片』越做越强,一边却怕卡脖,简直讽刺。
可怕的是,很多企业只爱国外『芯片』好用,但国产『芯片』生态破碎,不敢用也不用。因此院士才会怒批:“『芯片』不怕差,就怕没人用,这波你敢站出来试用吗?”
这话不只陈院士说,郑纬民院士也强调“生态”才是关键。济南大学说,可以用60%性能按捺90%成本,但生态搭不起,再牛速也没人敢用。
讲真,国产『芯片』要出头,不能只靠宣传,要有人先勇敢扛刀上阵,边用边改边优化。
硬件缺驱动、编程框架不友好、软件延迟高……这些都是生态短板,谁敢跳进去试?
这时又有人说了:“惨了没用过国产『芯片』,性能差一点就甭用了?”那才是真傻。
正如陈国良所言,烂了能改,完美无瑕永远是梦。用火炼炼出真金才是套路。
现实坑也不少,AI『芯片』没有生态,跑大模型卡一堆bug;『服务器』『芯片』家庭适配不够,『芯片』公司成了“小众”。
这几年国产系统靠政策扶持还算跑起来,但挑战多得狠。
问题是,政策补贴能永远撑么?厂商敢试吗?市场敢用吗?若大家连“差一点”的国产『芯片』都不敢启用,那国产『芯片』就永远停留在“理论比拼,无人实用”的尴尬关口。
院士们说得狠,但目的是刺激。要打怪升级,得先扛试用痛楚,才能迎来真香环境。要不然国人永远只能做“话题炒作”,『芯片』再牛也只能是别人家的故事。
这里我想几个问题给你们:如果你是中企,你会用国产『芯片』吗?即使性能慢一点,兼容不佳也愿意改改配置?
没有使用+反馈,那国产『芯片』怎么能进步?忍受“差一点”的痛,都走得起自主路?
这不是技术问题,更是国之根基。
我是觉得,咱们中国『芯片』想强,得靠用的人敢用、敢试、敢改,而不仅是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