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AI技术重塑学习方式,实现从“学习辅助”到“成长赋能”的跃迁?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学而思展台,一场关于未来学习的生动预演正在发生:一个孩子正与T4学习机的AI助手深入对话,面对数学难题,AI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动态图谱拆解数形关系,并巧妙地追问:“如果顶点坐标变化,图像会怎样移动?”,引导孩子主动构建知识,将传统的“被动做题”转变为“主动思考与探索”。
几步之遥,另一位孩子沉浸在素养机器人的世界里,他动手拼搭、反复调试逻辑指令,指挥分拣机器人精准完成任务,或挑战手眼协调反应,在一次次“试错-验证”的循环中,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悄然生长。不远处,一个小男孩通过学而思网校的拖拽式编程平台,亲手为屏幕中的“李白”数字人赋予“灵魂”——当他组合好代码模块,这位“诗仙”便应声吟诵起唐诗。这并非简单的指令执行,而是孩子在创造中理解逻辑,在趣味中亲近传统文化。这些由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教育场景,以其创新的学习方式,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据了解,T4学习机深度融合学而思自研的九章大模型与DeepSeek大模型的强大能力,通过自然语言深度理解和语义推理,联动知识图谱,构建出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其核心学习方式在于“追问式引导”和“动态化拆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系统不仅提供答案,更通过连续、递进的提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推动他们自己摸索出解题路径和知识关联。配合海量的内容和AI工具,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个性化学习闭环,让深度思考成为日常习惯。
在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素养机器人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学习路径。学而思将乐高教具与独特的“5E+2教学法”结合,设计出“搭建+编程”的全流程体验。孩子们不再是旁观者或简单操作者,而是成为小小工程师和程序员。他们需要亲手搭建机器人结构,并通过编程赋予其“生命”,指挥它们完成“幸运糖果摇奖”、“彩色积木分拣”等趣味闯关任务。这种方式的学习核心在于“实践驱动”和“问题导向”。
孩子们在调试机器人动作、验证程序逻辑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挑战,必须动手动脑结合,分析问题、调整策略、迭代优化。这种反复的“设计-实现-测试-改进”循环,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而思网校的AI编程平台则将编程学习与人文素养巧妙融合,创造出“创作式学习”的新范式。孩子们无需记忆复杂代码语法,只需在Coze平台上进行直观的拖拽操作,组合模块化指令。当孩子成功编写程序,屏幕上的“李白”数字人便能吟诵诗词,智能家居沙盒模型能响应指令亮灯发声。这种学习方式的魔力在于“即时反馈”和“成就感驱动”。孩子通过可视化的编程动作,直接“指挥”数字世界或模拟现实,立刻看到自己逻辑思维的具象化成果。
支撑这些多样化创新学习方式的底层力量,是学而思在AI教育技术上的深耕。九章爱学APP展现了“虚拟双师”的协同教学模式:面对一道几何题,“小思”老师通过连续提问启发学生思路,“小智”老师则同步动态拆解辅助线作法,实现解题思路的可视化引导。
如今,从家庭中的T4学习机、网校的编程课堂,到学校的九章爱学APP,AI教育生态已实现“到店、到家、进校”全场景渗透。“好内容+好AI”的模式,正让教育变得更“懂”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能时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和学习方式,探索教育与科技融合创造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