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引用青岛炬荣核电站海生物清理设备
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水下冷源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海生物的附着生长常常给这一系统带来诸多困扰。大量海生物附着在取水口、管道内壁等部位,会严重影响水流的输送效率,增加水流阻力,导致冷却效果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局部堵塞,威胁整个核电站冷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进而影响核电站的正常发电。传统的清理方法,如人工清理,不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而化学清理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可能对设备造成腐蚀损害。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环保的清理方式迫在眉睫。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应运而生,为核电站水下冷源海生物清理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的优势
高效清洗
空化射流技术在清洗效率方面表现卓越。相比传统的高压水射流清洗方式,空化射流能够以更低的泵压实现更高的剥离效率。通常,空化射流设备在较低泵压(通常<10MPa)下即可高效工作,而传统高压水射流往往需要较高压力才能达到类似效果。以清洗船体表面为例,空化射流技术每小时可清洗面积达 1000 平方米左右,远高于传统清洗方式。在核电站水下冷源系统中,无论是大面积的取水口格栅,还是长距离的冷却水管路,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都能快速完成清洗任务。其配备的大面积清洗盘可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而精致的清洗枪则能深入到复杂结构的角落、缝隙等部位,实现无死角清理,大大缩短了清理时间,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为核电站的持续稳定运行争取了宝贵时间。
环保无污染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当下,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具有显著优势。该设备仅依靠物理空化效应进行清洗作业,无需添加任何化学药剂。这意味着在清洗过程中,不会向水体中引入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对周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尤其对于核电站周边的敏感水环境而言,这种环保特性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化学清洗方法使用的药剂可能会对海洋生物、水体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而空化射流技术完全避免了这一问题,实现了绿色环保的清洗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图片引用青岛炬荣核电站海生物清理设备
低损伤性
核电站水下冷源系统中的设备多为金属材质,且部分设备表面涂有防腐涂层,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空化射流清洗过程中,气泡破裂产生的能量集中于海生物附着界面,对设备基材(如金属管道、拦截网等)的冲击压力极小,能够有效避免因机械刮擦或高压水射流冲击导致的表面损伤。与传统的人工刮铲清理方式相比,空化射流不会破坏设备表面的防腐涂层,从而减少了设备因腐蚀而需要频繁维修或更换的情况,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核电站的运营成本。
适应复杂结构
核电站水下冷源系统结构复杂,存在众多的缝隙、凹槽、拐角以及各种异形部件。空化射流的射流特性使其能够轻松覆盖这些机械工具难以触及的区域。空化泡的溃灭特性使得清洗过程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清洗。例如,在清洗取水口的复杂格栅结构时,空化射流能够顺利进入格栅的缝隙和孔洞,将附着在其中的海生物彻底清除。对于冷却水管路中的弯道、变径部位等,空化射流也能通过灵活调整喷射角度和位置,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确保整个水下冷源系统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有效清洁。
节能经济
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角度来看,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由于其在较低泵压下就能实现高效清洗,相比传统高压清洗设备,能耗可降低 30% - 50%。较低的能耗意味着更低的运行成本,长期来看,能为核电站节省大量的能源开支。此外,空化射流设备体积相对较小,便于与水下机器人(ROV)等设备搭载集成。这不仅减少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和安装成本,还能借助水下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作业,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和操作风险,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自动化兼容性
空化射流水下清洗设备具备良好的自动化兼容性,可与先进的水下机器人或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在核电站水下冷源海生物清理作业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水下机器人,精准地操控空化射流清洗设备进行作业。特别是在深水区域或水流湍急等危险环境下,这种自动化作业方式可避免潜水员直接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在水下机器人上安装高精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清洗设备的工作状态、清洗效果以及设备周围的环境参数,并将这些数据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程序和反馈数据,自动调整清洗设备的压力、流量、喷射角度等参数,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的清洗作业,提高清洗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保障了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