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培育实景三维四川多类型应用场景,推动实景三维建设工作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实景三维四川应用生态,切实发挥数据要素保障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数据局)组织开展了四川省2025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典型创新应用案例征集活动。
经初选、专家评审
供大家参考借鉴
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
案例六
三维筑牢生态红线·科技赋能“绿水青山”
申报单位
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
典型经验做法
△ 生态廊道修复技术路线
1
通过实景三维技术构建厘米级生态地图
立体识别大熊猫栖息地,测算栖息地连片度。叠加生态保护红线“天窗”、交通道路、居民点等生态阻力因子,生成综合生态廊道,结合重力模型,连接重要栖息地、迁移阻力低、生态流量大的廊道作为“关键廊道”。
2
通过实景三维和GPS定位大熊猫活动迁徙轨迹
优化生态廊道,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综合廊道网络。从经验判断到科学决策,实景三维让破碎的栖息地重新连成生命网络,让青山成为大熊猫自由栖息的绿色家园。
亮点特色
△ 长江岸线一公里
01
三维扫描重塑“伤痕山体”
对于无法开展无人机航飞的矿山点位,获取立体卫星遥感影像,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内矿山修复全程『数字化』监管。在荥经县矿山生态修复示范点,通过多期场景搭建,实现对修复过程的实时监测,昔日灰白山体已重披绿装。从“人工踏勘”到“云端监测”,实景三维助力修复效果长效稳固,让“工业伤痕”重归青山画卷。
02
数字天眼构筑安全防线
在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三维实景技术犹如生态天眼,穿透层层植被精准勾勒出生态岸线,对比二维模型,实现了视觉盲区的突破,提高了岸线识别解译精度。对比多期实景三维模型,智能识别硬化岸线、非法采砂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实景三维叠加自然资源管理数据,提取长江岸线一公里工业用地、三公里尾矿库,实现长江岸线生态安全预警,严控新增工业岸线。从人工丈量到Ai巡检,实景三维以数字之力丈量母亲河的生命律动,让生态屏障坚如磐石。
应用成效
社会效益。大熊猫国家公园矿山修复实现了矿山清退、植被复绿、长江岸线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改,使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全程『数字化』监管大大节省人力成本,缩短监管执法周期,实现数字执法监管。
01
示范价值。形成“三维技术+生态治理”的矿山修复标准化模式,为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内矿山修复提供可参考的模板;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态廊道构建的探索,对于恢复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具有典型示范作用;长江流域非法建设捕捞行为清理整治,为全省水域安全保护提供典型示范。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