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迎来104岁寿辰。这位与党同龄的科学家,是当今在世“两弹元勋”中的最年长者。
他毕生践行“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的誓言,其不仅是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设计者、首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更主持研制了18种探空火箭中的12种。多年来,其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帮助完成多项“首创”,为我国航天事业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地基”。
王希季在办公室(2016年4月18日摄)。 今日霍州记者 白国龙 摄
为祖国需要毅然回国
1948年,王希季前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留学。1949年,就在王希季即将获得硕士学位并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新中国的成立让他萌生了归国的想法。他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当年12月,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并于1950年回国。
在国家留学生接待处,王希季遇到了他在西南联大就读时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之一、时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系主任兼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大煜教授。在张大煜的邀请下,王希季满怀憧憬地前往大连理工大学报到。不到一年时间,王希季就掌握了俄文。5年时间里,他还编写了《锅炉学》《涡轮机》《铸工》等多部教材。
几年的教学生涯,让王希季的理论基础打得比以前更牢固。不仅如此,他还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53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以及机械系55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性初等人。
1958年,组织决定调王希季前往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负责研制搭载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当时,整个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经济封锁。王希季等人只能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千方百计地搜集资料,废寝忘食地研读那些并不熟悉的科学论著。
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和同事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用双手计算大数据,24小时三班倒。用了一个月左右,他们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在边“恶补”知识边研究的情况下,团队开始了中国的火箭试验。1960年2月19日下午,一枚完全由王希季等科研人员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成功发射。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在我国的航天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为载人航天夙夜不懈
完成研制探空火箭的任务后,又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落到了王希季肩上——由他负责主持中国第一个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在探索中,王希季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将液体的推进剂火箭和固体的推进剂火箭相结合,提出了既能达到足够运载能力,又可以节省研制经费,还能满足发射卫星进度要求的技术方案。运用这个方案研制成功的火箭,就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个型号——“长征一号”。
完成研制“长征一号”的工作任务后,王希季又全力投入到研制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工作中。王希季带领研究团队制定了几个设计方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争论、讨论,他们最后确定了充分利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能力、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大返回舱的方案。
由这个基本方案逐步形成的返回式卫星系列,也是我国使用公共平台最成功、研制周期最短、成本最低、发射数量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当人们都沉浸在试验成功的喜悦中时,王希季却提着行李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他认为任务尚未完成,还要等待卫星返回地面。三天后,当天空中出现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的时候,王希季已整整三天没有合眼。
20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了发展契机。当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紧跟国际潮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希季发表长篇论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
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
直到1999年,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奖章”之际,人们才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祖国没有忘记我。”那一刻,78岁的王希季红了眼眶。
王希季曾表示:“我个人没有什么值得宣传,但是‘两弹一星’的精神,对于青少年、对于国家是非常宝贵的。这一精神能够带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要发扬这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