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成本差仅 5%(孚能科技主要产品)

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成本差仅 5%(孚能科技主要产品)
🚨电池行业颠覆性突破:孚能科技将半固态电池成本差距缩小至 5%,54GWh 产能加速落地

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赛道上,电池技术始终是决定产业格局的 “心脏”。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到固态电池的迭代,被视为新能源领域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 它不仅关系到电动汽车(EV)的续航与安全,更直接影响电动航空、智能家居、机器人等万亿级市场的崛起。2025 年,中国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将这场技术革命推向 “加速临界点”。

作为梅赛德斯 - 奔驰(Mercedes-Benz)参股的电池企业,孚能科技近期公布的一系列里程碑数据震动了全球行业:半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的成本差距缩小至 5%-10%(为全球已披露最低溢价);GWh 级量产线已投入运营,2025 年 12 月前将形成 54GWh 产能(分布于 3 座城市的柔性产线);成为 350 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独家电池供应商(对应 10 亿美元订单),深度绑定中国低空经济浪潮;全固态硫电池样品(60Ah,400Wh/kg)将于 2025 年底交付,500Wh/kg 原型电池已进入研发阶段。

这些进展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中国电池企业从 “技术跟跑” 到 “全球领跑” 的标志性信号。当丰田、QuantumScape 等国际玩家将全固态电池量产目标定在 2027-2028 年时,孚能科技已实现半固态电池规模化落地,并计划在 6 个月内交付全固态样品。这种 “中国速度” 背后,是技术路线的精准选择、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能力,以及与车企深度协同的战略优势。

一、半固态电池:从 “实验室” 到 “量产线” 的关键一跃

1.1 电池技术迭代的 “成本魔咒” 与孚能的破局

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史上,“成本” 与 “量产” 始终是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2024 年全球平均成本约 0.6-0.8 美元 / Wh),但能量密度(主流产品约 250-300Wh/kg)、安全性(电解液泄漏风险)和低温性能已逐渐触及瓶颈,无法满足高端电动汽车(续航 800km+)、电动航空等场景的需求。

固态电池(包括半固态、全固态)被视为解决方案:通过将液态电解液部分或全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它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突破 500Wh/kg)、更低的安全风险(无漏液、耐高温)和更长的循环寿命。但此前行业的普遍困境是:固态电池的成本较液态电池高出 30%-50%,且量产工艺复杂(如电解质涂布、界面阻抗控制),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孚能科技此次公布的 “5%-10% 成本溢价”,直接打破了这一行业魔咒。这一数字意味着半固态电池已具备 “商业化落地” 的核心条件 —— 对于车企而言,若电池成本仅增加 5%-10%,却能获得能量密度提升(孚能半固态电池达 350-400Wh/kg)、安全性优化等优势,完全可以通过产品溢价(如高端车型定价提升)覆盖成本增量。

从技术逻辑看,这一成本控制能力源于孚能的 “软包 + 叠片” 工艺路线。与传统圆柱或方形电池的 “卷绕” 工艺不同,叠片工艺能更高效地利用电池内部空间(体积利用率提升 15%-20%),减少材料浪费;而软包设计则降低了壳体材料成本(无需金属硬壳),同时提升了电池的散热性能(适配高能量密度需求)。这种工艺选择并非 “妥协”,而是对 “成本 - 性能平衡” 的精准计算 —— 在保证能量密度跨越 350Wh/kg 门槛的同时,通过工艺优化将成本增幅压到最低。

1.2 54GWh 产能:从 “技术突破” 到 “市场掌控” 的底气

技术突破若无法转化为量产能力,便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孚能科技的另一个关键动作是:GWh 级半固态电池产线已投入运营,2025 年底前将形成 54GWh 产能,分布于镇江、芜湖、广州三座城市的柔性产线中。

这一产能规模的意义需要放在行业语境中理解。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约 1.5TWh,而半固态电池的实际供应量不足 20GWh(主要为小批量试产)。孚能 54GWh 的产能规划,意味着到 2025 年底,全球每 3 辆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中,就可能有 1 辆使用孚能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柔性产线” 设计体现了其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响应能力 —— 这些产线可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切换半固态、液态电池的生产比例,甚至适配不同能量密度(350Wh/kg-400Wh/kg)的电池产品,避免了传统产线 “单一产能锁定” 的风险。

产能落地的背后,是垂直整合能力的支撑。孚能科技通过自建正极材料预处理工厂、电解液配方实验室,以及与奔驰联合开发的自动化涂布设备,实现了从核心材料到生产设备的全链条控制。例如,其自主研发的 “硫化物电解质改性技术”,将电解质材料成本降低了 28%;与奔驰合作优化的 “叠片精度控制系统”,使电池良品率从初期的 72% 提升至 91%(行业平均约 80%)。这种 “技术 + 制造” 的双重优势,正是其敢在成本和产能上 “双突破” 的核心底气。

二、eVTOL:半固态电池的 “杀手级应用”?

2.1 电动航空的 “电池刚需” 与孚能的先发卡位

在孚能科技的近期动态中,“成为 350 架 eVTOL 独家电池供应商(10 亿美元订单)” 的消息同样值得关注。这不仅是一笔大额订单,更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在 “电动航空” 这一高端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可能成为倒逼电池技术加速迭代的 “催化剂”。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视为 “低空经济” 的核心载体,应用于城市短途通勤、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场景。但这类产品对电池的要求远超电动汽车:一方面,它需要更高的能量密度(至少 350Wh/kg,否则无法支撑 30 分钟以上的飞行);另一方面,安全性要求近乎苛刻 —— 飞行中若发生电池起火或漏液,后果不堪设想。传统液态电池因能量密度不足、安全性风险,始终是 eVTOL 商业化的 “卡脖子” 问题。

半固态电池恰好击中了这一痛点。孚能供应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380Wh/kg,且由于采用固态电解质(无液态电解液泄漏风险),通过了 120℃高温、穿刺、挤压等极端安全测试,完全满足 eVTOL 的飞行要求。更关键的是,5%-10% 的成本溢价对于 eVTOL 而言几乎可以忽略 —— 这类产品的单价通常在 200 万 - 500 万美元,电池成本占比约 20%,成本小幅提升不会影响其商业化可行性。

从订单细节看,孚能的客户包括小鹏汇天(Xpeng Aeroht)、亿航智能(EHang)等中国 eVTOL 头部企业。这两家企业均已获得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2025 年将进入规模化交付阶段。孚能通过绑定这些 “准量产” 企业,提前锁定了电动航空的电池需求,形成了 “应用拉动技术迭代” 的正向循环 ——eVTOL 的飞行数据反馈将帮助孚能进一步优化电池的循环寿命(目前约 1200 次,目标提升至 1500 次)、低温性能(-20℃容量保持率从 78% 提升至 85%),而这些优化又可反哺电动汽车等其他场景。

2.2 低空经济浪潮:半固态电池的 “增量市场”

eVTOL 订单的背后,是中国 “低空经济” 的爆发式增长。2024 年中国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明确到 2026 年实现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 5000 亿元。作为低空经济的 “心脏”,eVTOL 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不足 50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200 亿元。

这一市场的核心瓶颈正是电池。与电动汽车不同,eVTOL 对电池的 “能量密度” 和 “安全性” 有刚性要求 —— 续航不足会限制航线范围,安全性不足则直接影响适航认证。传统液态电池因能量密度(250-300Wh/kg)和安全性短板,最多只能支撑 eVTOL 进行 15-20 分钟的短途飞行(如景区观光);而孚能的半固态电池(380Wh/kg)可支撑 30-40 分钟飞行,覆盖城市内 10-30 公里的通勤需求(如从北京国贸到大兴机场),恰好满足 eVTOL 的 “实用化” 门槛。

从行业竞争看,孚能通过这笔订单已在 eVTOL 电池市场建立先发优势。目前国际上 eVTOL 企业(如 Joby Aviation、Lilium)仍在测试液态电池或小批量试用半固态电池,而孚能已实现 “量产供应 + 订单锁定”。这种优势可能形成 “马太效应”—— 随着小鹏汇天、亿航智能的 eVTOL 交付量提升,孚能的电池将通过实际飞行数据积累更多可靠性验证,进一步巩固其在电动航空领域的地位。

2.3 从 “空中” 到 “地面”:应用场景的协同升级

eVTOL 订单的价值不仅在于 “直接收益”,更在于它对电池技术的反向推动。eVTOL 的飞行环境(高振动、温度波动大)对电池的结构强度、循环稳定性要求更高,而这些技术优化完全可以复用到电动汽车电池上。

例如,孚能为 eVTOL 电池开发的 “蜂窝状结构防护技术”,通过在电池壳体内部增加缓冲层,将振动导致的电池衰减率降低了 40%。这一技术已被应用于其为奔驰开发的电动汽车电池中,使电池在复杂路况下的使用寿命延长了 15%。又如,为满足 eVTOL 的 “快速充电 + 高安全性” 需求,孚能研发的 “双极耳设计” 将充电速度提升至 “10 分钟充至 80%”,同时降低了充电过程中的热量聚集 —— 这一设计同样适配电动汽车的 “快充需求”,已被纳入奔驰 EQE 车型的电池升级计划。

这种 “高空场景技术优化→地面场景复用” 的协同效应,正是孚能选择布局 eVTOL 市场的深层逻辑。它不仅通过高端场景获得了更高的产品溢价(eVTOL 电池单价约 1.8 美元 / Wh,电动汽车电池约 1.2 美元 / Wh),更通过技术复用降低了整体研发成本,形成 “高端场景养技术,大众场景扩规模” 的良性循环。

三、全固态硫电池:下一个技术高地的冲刺

3.1 400Wh/kg 到 500Wh/kg:从 “续航焦虑” 到 “能源自由”

半固态电池的突破只是第一步。孚能科技同时宣布:全固态硫电池样品(60Ah,400Wh/kg)将于 2025 年底交付,500Wh/kg 原型电池已进入研发阶段。这一消息将其技术野心指向了 “全固态” 这一更高目标。

能量密度是理解这一进展的关键指标。当前主流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密度约 250-300Wh/kg,对应续航里程 500-600km;半固态电池(350-400Wh/kg)可支撑 700-800km 续航;而全固态硫电池(400-500Wh/kg)若实现量产,电动汽车续航将轻松突破 1000km,彻底解决 “续航焦虑”。对于 eVTOL 而言,400Wh/kg 的能量密度可支撑 60 分钟飞行(覆盖 50 公里以上航线),500Wh/kg 则能满足城际短途飞行(如深圳到珠海),直接推动电动航空从 “城市通勤” 向 “城际交通” 升级。

技术路线选择上,孚能押注 “硫化物电解质 + 富镍正极 + 锂金属负极” 组合。硫化物电解质的优势在于离子电导率高(接近液态电解液),且可通过低温烧结成型,适合规模化生产;富镍正极(镍含量 90% 以上)能提升能量密度,而锂金属负极的理论容量(386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372mAh/g)的 10 倍以上 —— 三者结合,为 400-500Wh/kg 的能量密度提供了技术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孚能选择 “硫基” 路线而非 “氧化物” 或 “聚合物” 路线,主要考虑了成本因素。硫是地壳中储量丰富的元素(价格约 1500 元 / 吨,远低于钴、镍),而硫化物电解质的原材料成本仅为氧化物电解质的 60%。这一选择延续了其 “成本优先” 的技术逻辑 —— 即使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也拒绝为了能量密度牺牲成本可行性。

3.2 从 “样品” 到 “量产”:全固态电池的现实挑战

尽管全固态硫电池的前景广阔,但其量产仍面临多重挑战。孚能计划 2025 年底交付的 60Ah 样品,更多是 “技术可行性验证”,距离规模化生产还有距离。

最大的挑战在于 “界面阻抗”。锂金属负极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容易形成 “锂枝晶”,导致电池内阻升高、循环寿命缩短(目前孚能的全固态硫电池循环寿命约 300 次,远低于电动汽车要求的 1200 次)。此外,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 “体积膨胀”(膨胀率约 80%),可能导致电池结构破损。孚能正在通过两种技术路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在电解质中加入 “硼化物添加剂”,抑制锂枝晶生长;二是采用 “柔性碳骨架” 包裹硫正极,缓冲体积膨胀。目前实验室数据显示,这些技术可将循环寿命提升至 500 次,但仍需更多验证。

另一个挑战是 “生产工艺适配”。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涂布、封装工艺与半固态电池差异较大,需要全新的生产设备。孚能的应对策略是 “渐进式改造”—— 其现有柔性产线预留了全固态电池生产的改造空间,可通过局部升级(如更换涂布机、增加惰性气体保护装置)实现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的混线生产,避免重复投资。这种 “平滑过渡” 策略,与其 “成本优先” 的理念一致。

即便存在挑战,孚能的全固态电池进展仍领先于行业。对比国际玩家:丰田计划 2027 年推出全固态电池样品,2028 年量产;QuantumScape 的全固态电池仍停留在 “单层电芯测试” 阶段,量产目标定在 2028 年。孚能 “2025 年底交付样品” 的节奏,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从 “跟跑” 转为 “并跑”,甚至在部分环节实现 “领跑”。

四、全球电池格局:从 “西方主导” 到 “中国冲刺”

4.1 中国电池企业的 “逆袭之路”

孚能科技的突破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电池产业从 “技术追随者” 到 “规则制定者” 的缩影。2010 年前后,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由日本(松下)、韩国(LG、三星 SDI)主导,中国企业以 “低成本代工” 为主;2015 年后,中国通过 “政策补贴 + 产业链整合” 快速崛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在液态电池领域实现超越;如今,在固态电池这一 “下一代赛道”,中国企业正试图复制这一逆袭。

这种逆袭的核心动力在于 “应用牵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 年销量占全球 58%),也是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领先市场。庞大的应用场景为电池企业提供了 “快速试错 + 迭代” 的土壤 —— 例如,孚能的半固态电池先在 eVTOL 上验证可靠性,再推广至电动汽车,这种 “小批量验证→大规模应用” 的路径,比单纯依赖实验室测试更高效。

政策支持同样关键。中国将 “固态电池” 纳入 “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对固态电池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最高可达研发投入的 30%),并在江苏、广东等地建设 “固态电池产业集群”,推动材料、设备、整车企业协同创新。孚能位于镇江的产线,就获得了地方政府的 “设备投资补贴” 和 “人才引进支持”,降低了技术迭代的成本压力。

4.2 国际玩家的 “追赶与焦虑”

面对中国企业的快速推进,国际车企和电池企业正陷入 “战略焦虑”。丰田作为固态电池的 “老牌玩家”,曾宣称 “2020 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但因技术瓶颈多次推迟,最新目标为 2027-2028 年。QuantumScape 凭借 “固态电解质陶瓷膜” 技术一度成为资本市场宠儿,但至今未突破 “多层电芯量产” 难题,量产时间线从 2024 年推迟至 2028 年。

西方企业的滞后,部分源于 “路径依赖”。丰田长期依赖 “镍氢电池” 和 “液态锂电池” 的生产经验,对固态电池的工艺变革准备不足;QuantumScape 选择 “氧化物电解质 + 硬壳封装” 路线,虽能量密度高但成本难降,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没有 “ legacy( legacy )技术包袱”,更愿意尝试 “软包 + 叠片” 等新工艺,反而抢占了先机。

更根本的差距在于 “产业链协同效率”。孚能与奔驰的合作不仅是 “资本参股”(奔驰持有孚能 3% 股份),更是 “技术共研 + 产能共建”—— 奔驰派出 50 名工程师入驻孚能,参与电池结构设计;而孚能则接入奔驰的全球供应链,获得更优质的电极材料。这种 “车企 + 电池企业” 的深度绑定,比西方 “车企采购电池” 的传统模式更高效。例如,为适配奔驰 EQG 车型的 “续航 800km+” 需求,双方联合开发的半固态电池从 “立项” 到 “量产” 仅用 18 个月,而行业平均周期约 24-30 个月。

4.3 全球竞争的 “新平衡点”

中国企业的领先并不意味着 “垄断”,全球固态电池竞争正形成 “多元格局”。日本在 “氧化物电解质” 材料领域仍有优势(如村田制作所的氧化锆电解质);韩国 LG 新能源在 “固态电池封装技术” 上积累深厚;美国企业在 “锂金属负极制备”(如 SES)上有专利优势。

未来的竞争焦点,可能从 “单一技术突破” 转向 “产业链整合能力”。谁能将材料、设备、应用场景高效协同,谁就能在成本和量产速度上占据优势。孚能的案例证明:垂直整合(自建材料工厂)+ 跨界协同(绑定车企和 eVTOL 企业)+ 柔性生产(多场景适配),可能成为固态电池时代的 “制胜公式”。

五、行业讨论:固态电池时代的核心命题

5.1 西方车企:“等待” 还是 “追赶”?

面对孚能等中国企业的半固态电池量产,西方车企正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等待自家固态电池技术(如丰田、大众),还是采购中国企业的产品?

“等待” 的风险显而易见。若西方车企坚持到 2030 年再推出固态电池车型,中国车企可能已通过半固态电池占据高端市场(800km + 续航车型),形成品牌认知优势。例如,比亚迪、蔚来计划 2025 年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 800-1000km),而奔驰、宝马的同级别车型仍依赖液态电池(续航 600-700km),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

“采购” 同样存在顾虑。西方车企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电池会失去 “技术自主权”,且面临 “供应链安全”(如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大众集团就明确表示 “不会采购中国固态电池,将自主研发”,但其固态电池项目进展缓慢,可能陷入 “市场份额流失” 与 “技术自主” 的两难。

更现实的选择可能是 “混合策略”—— 短期采购中国半固态电池维持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自主研发。奔驰已采取这一策略:其 2025 年推出的 EQE SUV 将搭载孚能半固态电池,同时与 QuantumScape 合作开发全固态电池,试图 “两条腿走路”。但这种策略需要平衡 “短期市场” 与 “长期技术”,对企业资源分配能力是极大考验。

5.2 eVTOL:电池创新的 “倒逼者”?

孚能与 eVTOL 企业的合作,引发了一个核心问题:eVTOL 是否会成为 “倒逼电池技术创新” 的关键场景?

从历史经验看,“杀手级应用” 往往是技术迭代的最大推动力。正如智能手机倒逼锂离子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能力,eVTOL 的 “极端需求” 可能加速固态电池的成熟。eVTOL 对电池的 “能量密度(>350Wh/kg)、安全性(零起火风险)、循环寿命(>500 次)” 要求,比电动汽车更苛刻,这会迫使电池企业在材料、结构、工艺上进行更激进的创新 —— 而这些创新最终将惠及所有场景。

从市场规模看,eVTOL 的电池需求虽远小于电动汽车(2030 年预计约 50GWh,电动汽车约 3TWh),但它的 “单位价值” 更高(eVTOL 电池单价约 1.8 美元 / Wh,电动汽车约 1.2 美元 / Wh),能支撑企业投入更高成本研发新技术。孚能在 eVTOL 电池上获得的利润,正反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形成 “高端市场养研发” 的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eVTOL 的 “适航认证” 将为电池建立 “最高安全标准”。一旦电池通过航空级安全验证(如亿航 EH216-S 的适航认证要求电池在极端环境下无起火、无爆炸),其可靠性将在消费者心中形成 “信任背书”,这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市场接受度是极大提升。可以说,eVTOL 正在成为固态电池的 “信任孵化器”,加速其从 “技术创新” 到 “消费认可” 的过程。

5.3 成本与密度的平衡:孚能路线的 “长期价值”

孚能选择 “软包 + 叠片” 路线,本质上是在 “成本” 与 “能量密度” 之间做了一次战略权衡 —— 放弃追求 “极致能量密度”(如 500Wh/kg 以上),优先保证 “350-400Wh/kg+5-10% 成本溢价” 的商业化可行性。这一路线是否明智?

从短期看,这一选择使其快速占领市场。350Wh/kg 的能量密度已能满足 80% 的高端电动汽车和 eVTOL 需求(如 700km 续航的电动汽车、30 分钟飞行的 eVTOL),而 5-10% 的成本溢价处于车企可接受范围。相比之下,QuantumScape 追求 “500Wh/kg+50% 成本溢价” 的路线,虽技术领先但商业化滞后,陷入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

从长期看,这一路线预留了升级空间。软包结构可通过 “材料迭代” 逐步提升能量密度(如更换更高镍含量的正极、优化电解质配方),而叠片工艺的精度提升(如从 0.1mm 误差降至 0.05mm)也能进一步挖掘能量密度潜力。孚能计划 2026 年将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450Wh/kg,正是基于这一路线的可扩展性。

当然,这一路线也有风险 —— 若竞争对手突破 “高能量密度 + 低成本” 的技术瓶颈(如丰田的氧化物固态电池突然降低成本),孚能可能失去优势。但从当前技术路线看,硫化物路线的成本优势(原材料丰富、工艺简单)难以被颠覆,而 “软包 + 叠片” 的工艺成熟度(良品率 91%)已形成壁垒,短期难以被超越。

六、结论:固态电池时代的 “中国逻辑”

孚能科技的突破,本质上是 “中国新能源产业逻辑” 的一次集中体现:以应用场景为导向(eVTOL、高端 EV),以产业链协同为支撑(车企 + 电池 + 材料),以成本可控为底线(拒绝为技术而技术),最终实现 “从跟跑到领跑” 的跨越。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固态电池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 “产业生态” 的竞争。中国已形成 “材料(正极、电解质)- 设备(涂布机、叠片机)- 电池 - 整车 - 应用(EV、eVTOL)” 的全链条生态,这种生态的协同效率,是单一企业或单一国家难以复制的。

未来的全球固态电池格局,可能呈现 “中国主导半固态量产 + 多国分占全固态技术节点” 的态势。孚能等中国企业将凭借成本和产能优势占据半固态电池主流市场,而日本、韩国、美国企业在特定材料(如氧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领域保持技术优势。这种 “多元共存” 的格局,或许比 “单一垄断” 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对于消费者而言,孚能的突破意味着 “更好的电池” 将更快到来 ——2025 年可买到 700km 续航的半固态电池汽车,2027 年可能坐上电动飞行出租车。而对于行业而言,这场竞争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证明了 “技术创新不必以牺牲成本为代价”,“量产能力与技术领先可以兼得”。

固态电池的 “终极形态” 仍未确定,但孚能科技的实践已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谁能平衡 “技术突破” 与 “市场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电池革命中占据先机。中国企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成本差仅 5%(孚能科技主要产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梁家辉娶圈外妻子生双胞胎,现已成外公,生活幸福美满(梁家辉颜值)

人不多,他焦急地等了半个小时,可电影快开始时,江嘉年仍然没出现,梁家辉以为她不会来了,正准备离开,却在余光中瞥见了她的身影。小女儿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小孙女,梁家辉也终于有了当外公的身份,和妻子一起去看望小孙女,…

梁家辉娶圈外妻子生双胞胎,现已成外公,生活幸福美满(梁家辉颜值)

电容触摸屏操作反应错误是什么原因?(电容触摸屏的优点)

电容屏 通过检测手指与屏幕间的电容变化来工作。 3. 屏幕保护膜:劣质或厚重的保护膜会降低触控灵敏度。对于静电问题,可尝试释放静电或使用导电手套。 通过系统排查可以大幅改善电容屏的触控反应,确保设备使用的…

电容触摸屏操作反应错误是什么原因?(电容触摸屏的优点)

监管-天承科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告(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监管-天承科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告(天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钟丽缇基因真绝!母女三人化妆,考拉最美,老二高级有舒淇既视感(钟丽缇基因真的很好吗)

接下来,钟丽缇让考拉帮她化妆,考拉夸赞妈妈的脸好立体,钟丽缇一脸傲娇的样子,太可爱了!2000年,钟丽缇和严铮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就是Jaden和考拉。 2016年,钟丽缇和比自己小12岁的张伦硕结婚…

钟丽缇基因真绝!母女三人化妆,考拉最美,老二高级有舒淇既视感(钟丽缇基因真的很好吗)

王祖贤、张曼玉主演,《青蛇》4K修复版,8月重映(王祖贤张曼玉1995年挂历)

在最近的娱乐风潮中,7月21日,据点时新闻报导,久负盛名的电影《青蛇》即将以全新4K修复版于8月重新回归内地大银幕,这一消息由制片人吴思远亲自揭晓。 《青蛇》是一部奇幻古装爱情电影,日期追溯至1993年11…

王祖贤、张曼玉主演,《青蛇》4K修复版,8月重映(王祖贤张曼玉1995年挂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