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20:00,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打造的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在CCTV-1黄金档震撼首播。新松研发代表刘一恒携新松SR12A-12/1.46型工业机器人亮相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巅峰水准。
央视舞台见证“中国精度”
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国产工业机器人正书写着新的传奇。在节目现场,新松研发代表刘一恒携新松SR12A-12/1.46型工业机器人在节目中挑战高难度“火线冲击”任务——即使在主持人刻意大力摇晃干扰下,机械臂仍以0.03毫米重复定位精度稳定完成操作,用“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高可靠性”的硬核表现,全程零失误!这一场景不仅让现场观众屏息凝神,更让无数观众通过屏幕感受到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新松工业机器人在演播室完成“火线冲击”的互动挑战▼
新松SR12A-12/1.46型工业机器人在节目现场表现卓越,亮点颇多。其不仅具备“四高”优秀品质,采用高强度材料与优化机械结构,减少震动,保障长时间稳定运行。其中空弓形手臂设计独特,可中空走线,提升线缆寿命,狭小空间作业更灵活。搭载全新高性能动力系统,高刚性结构搭配高性能传动,综合节拍更快,重复定位精度±0.03mm。此外,轻量化与集成化设计出色,采用特殊铸造工艺,送丝机紧凑集成,减轻重量,提升送丝稳定性与焊接质量。
以下是节目精彩集锦:
刘一恒:这是一款传统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搭载了新松最新的高精度控制系统,这款机器人特点是轻量化和高刚性的设计,在运动过程中,既保证高速度又能保证高精度。这也是我们刚刚迭代升级的一个版本。其前一个型号机器人正是参加2024年6月30日通车的深中通道的建设,负责管节的焊接工作。
刘一恒:机器人展示的是要在极限时间内高速穿过规定的轨迹路线,这考验机器人稳、快、准等的特点,机器人行进过程中如果碰到边框就会报警。
撒贝宁:请给我们展现一下机器人的极限,看看在高速模式下,机器人怎么完成。
(机器人开始挑战,运行过程中,主持人突然大力摇晃机器人,机器人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依然高速运动,精准完成既定路线,完美完成挑战。引起主持人和嘉宾的惊呼惊叹!)
撒贝宁:他这个精彩的绝技是怎么练成的?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或者需要多少技术支撑在背后?
刘一恒:常规的完成全套全新的动作轨迹需要3小时左右,结合我们这套最新的离线编程软件需要1个小时、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所有程序的编写。工业机器人虽然是传统的机器人,但是现在用起来是越来越方便了。
刘一恒:新松(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他是为中国自主的工业机器人奋斗的第一代人,到我这相当于第三代了。在20多年前,实际上我们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尤其是高精度机器人的技术,一直被海外严防死守,我们当时工业机器人的精度只能做到±0.1毫米,这个精度离实际上工业应用要求还差好多,为了提高我们的精度,我们整个技术团队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提升包括机械材质、齿轮磨合、电机减速机磨合、包括运动控制算法,整个过程就像400米接力赛,既要求跑得快,还要求有耐力,要有足够强的生理耐受力,我们当时是机、电、软以及工艺团队,每天大家都是不停地在跑“接力赛”,每天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极限状态下,团队一共坚持了1800多个日夜,最后成功把机器人的精度提升到了±0.03毫米。
撒贝宁:所以今天你的(机器人)最佳表现,实际上背后是三代机器人研发人员,一代一代传承接力努力的结果。谢谢!
节目中,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郝玉成在观看新松工业机器人的优异表现后,说到: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现在是百花齐放,但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播种和护苗的人,首先是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中国创办了首个自动化专业,到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开拓者的蒋新松院士。科技创新,工业强国。前赴后继,一脉相承。就像蒋新松院士曾在笔记本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追赶的不仅是一个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制造尊严。我们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到多远的未来。
《中华考工记》首期节目,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匠心回响。它让我们触摸到古代匠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极致追求。这源自古老匠心的精神传承,正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澎湃引擎;这份精益求精的中华血脉,正驱动着新松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接续薪火。他们潜心研发国产机器人,以精密定位与稳定性能,向世界彰显中国智造实力,更凝聚着为国铸器的赤诚。新松人以坚实脚步丈量创新征程,用汗水浇灌科技之花,与各界同仁携手,不仅编织着中国机器人崛起的壮丽画卷,更在新时代的“考工记”上,以自强不息的智造伟力,奋力书写民族复兴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