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 95% 的客户在全公司范围内都使用电子表格模型,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表格工具对每个员工都触手可及。然而,电子表格往往依赖大量假设,今天我将探讨如何借助仿真的力量,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整体分析能力。
可变性电子表格中每个单元格只能存储单一数值。当涉及流程时间、到达率等参数时,这种局限性意味着您无法体现真实流程中的动态波动。例如用表格建模呼叫中心时,您只能设定固定到达率,而现实中来电往往呈现随机分布模式。同样,流程各环节耗时也非恒定不变。若对人员/设备可用性简单设定85%-90%的固定值,就可能忽略流程上游的阻塞或下游的资源闲置问题。
人员、设备等资源常会制约系统效能。现实中单个资源往往需处理多个流程环节,这意味着当资源投入首个流程时,就无法同时开始处理第二个流程。在规划系统改进时,这种约束效应必须纳入考量。仿真技术能精准模拟资源分配与班次安排,从而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分析的准确性。
动态可视化
相较于数据矩阵或静态图表,仿真模型能呈现真实系统的动态流程图解。这种可视化效果让观众直观理解建模逻辑——他们可以追踪单个项目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轨迹。这不仅帮助团队验证当前系统状态,更能预判未来系统形态。显然,动态演示比数据表格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不同产品可能经历差异化流程路径,各环节耗时也各不相同。仿真模型能轻松处理这种复杂性,而电子表格通常对所有作业类型机械套用相同耗时参数。因此在系统性能分析方面,仿真模型具有压倒性的精度优势。
本次分享揭示了:通过整合动态变化性、资源约束、可视化呈现及路径依赖等因素,仿真技术能实质性提升分析能力。它能在实施变革前,帮助组织更有效地传递改进方案并获取利益相关者支持。实践表明,企业一旦认识到仿真建模的价值,就会迅速从电子表格转向仿真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