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防长赫格塞思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视频声明,宣布将全面禁止中国工程师参与五角大楼下属所有的云计算项目,称其理由是中国技术人员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科技行业的巨大反应,特别是涉及中国籍技术人员的岗位调整与边缘化现象在一些大型科技公司中蔓延。美国为何对中国工程师实施如此严厉的限制?而这一禁令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这项禁令的出台,源自于一个与美国联邦政府合作的调查机构的报告。报告揭示,微软在为美军提供云计算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所谓的“数字护卫”机制,让中国工程师间接参与了敏感系统的维护工作。这种“数字护卫”机制指的是,微软让持有安全许可的美国工程师在技术层面承担责任,但实际操作中,美国工程师只负责将中国工程师的指令复制到系统中,表面上符合规定,审计日志也没有问题。但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样的安排存在重大隐患,担心中国工程师可能通过代码植入恶意程序,或盗取机密数据,从而威胁到国家安全。
这份报告点燃了部分共和党鹰派议员对“中国间谍威胁”的强烈反应,他们要求国防部彻查所有涉及中国背景的承包商。而此时,美国正处于深刻的技术安全焦虑之中,部分政治人物趁机渲染对中国的竞争恐惧。最终,五角大楼决定彻底禁止中国工程师参与任何美军云计算项目。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目前在防范中国技术人员方面的极端态度,尤其在涉及军事核心的云计算项目领域,安全防范更为严格。
从2011年开始,美国对中美航天合作的限制逐步加码,其中以“沃尔夫条款”尤为突出,该条款不仅限制了技术交流,还进一步将中国列为“不可信国家”。类似的情形在其他敏感技术领域也逐步显现,尤其在云计算领域,五角大楼认为即使采取了物理隔离措施,中国工程师依然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破坏系统安全。这种对于中国技术人员的恐惧态度,源于特朗普政府的一贯立场,他们通过强化技术安全问题来批评民主党在国际事务中的“软弱”,同时也迎合了国内的民粹情绪。
对于微软等企业而言,虽然其云计算项目为公司带来了重要的营收——微软云服务项目贡献了超过25%的收入,但在政治压力下,企业不得不做出妥协,停止使用中国工程师来避免商业利益受损。因此,禁令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美国科技界的全面自查和排查。
多家与联邦政府合作的科技企业,包括亚马逊AWS、甲骨文、帕洛阿尔托网络等,迅速启动了内部审查,重点检查中国籍技术人员是否参与了政府项目。审查范围包括了访问权限、代码贡献记录、岗位关联性等多个方面。企业将这一过程称为“预防性风险控制”,而实际上,这一行动已经导致一些中国籍技术人员,即使并未接触敏感数据,也遭遇了岗位调动或直接被边缘化的境地。这一自查行动背后隐藏的是对政府合约的极高依赖——这些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合同,因此必须迅速响应禁令,以保住政府合同。
然而,禁令最直接的后果是人才短缺。美国国防IT外包市场中,约有45%的岗位由外籍工程师担任,其中中国和印度籍技术人员合计占比超过35%。随着禁令的实施,中国工程师的撤离导致了美国云计算项目中的严重人才空缺。对于美军的核心系统来说,代码维护和漏洞修复工作需要具有长期经验的工程师,而急于填补空缺的新人难以应对复杂问题,这使得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美国政府已开始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合作高校和培训机构,扩大云计算与网络安全专业的招生规模,提升薪资待遇吸引本土人才;另一方面,美国也计划扩大与其盟友的合作,像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工程师将被引入,以弥补人才缺口。然而,盟友的技术水平与对美国的忠诚度能否达到美国的预期,仍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美国对中国技术人员的极度排斥,反映出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深深焦虑。今年,除了技术封锁,半导体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措施,美国已经开始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构建起一整套遏制机制,试图阻止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美国的这些行动并非单一针对中国,而是意图通过多方面手段确保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的来说,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科技竞争的新篇章。美国正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封锁举措来维持其全球技术领导地位。然而,全球科技产业链早已深度交织,完全割裂已非易事。中国如何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博弈,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答案,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合规管理水平,可能成为中国科技企业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