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N6III 的上市已经过去快三个季度了。这台延续N6II 可换主板优良设计的播放器,以适中的体积与更好的硬件周边体验,可以说是目前“水桶的不能再水桶”的中高端播放器了,也因此积累了极为良好的口碑。
而继 E203 之后,N6III 的第三张可更换音频主板——R202也终于登场。从命名不难看出,“R”代表其采用了 R2R 解码架构。但更有趣的是,凯音同时将R2R和1Bit这两种解码架构都做在了这张主板上。R202 共搭载 320 颗 0.1% 高精度薄膜电阻,分别分布在主板两面:一面用 192 颗电阻构建出平衡型 24Bit R-2R DAC 架构,支持最高 384kHz PCM 直解;而另一面则以 128 颗电阻搭建平衡型 1Bit DAC 架构,支持 DSD256 直解。
它还提供三种工作模式可选:默认的 Auto 模式下,系统会根据音源格式自动匹配解码架构——PCM 由 R2R DAC 负责,DSD 则交由 1Bit DAC 呈现,双系统各司其职。当然用户也可以手动选择只启用 R2R 模式或 1Bit 模式。这种将 PCM 与 DSD 解码分开处理的架构,在目前也仅有极少数的台机产品见到过,例如 Holo Audio 的解码器以及使用同源技术的拓品半人马座,T+A 的 DAC200。而 R202 则将这一设计理念带入了便携播放器之中。
如果要为 R202 定下一个整体声音的主基调,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热情、澎湃、丰润。它并不像 E203 那样偏向慢热,也不是 C201 那种中性扎实的路线。但它具备了 C201 的那种抓耳的特质,整体结像的体积感较之又更饱满,声音的润泽度也更高,有E203的细腻感。轮廓描绘的精致程度则明显优于 E203,在细节的铺陈与信息量交代上也多过 E203,但逊于 C201。因此,在面对复杂编排的曲目时,R202 是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梳理出各个信息层次关系的,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均衡。可以说,它在风格取向上处于 C201 与 E203 之间的中间位置,是一张兼顾两者优点的主板。
而 R202 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在人声表现上的强化。如果说 C201 的人声偏向冷静、中性、清晰,E203 温润、绵密且厚实,那 R202 则是在具备 C201 明晰感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更多的饱满度、热情与润泽感——人声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结像前突且极为抓耳,尤其是在 R-2R 模式下,这种特性更为明显。其在中低频段的喉音厚度上也有明显增强,让人声听起来更加沉稳且有质感。而在 1Bit 模式下,人声表现则更显克制:中频的密度较R2R略微松缓,让中频的浓密感化开,轮廓更为清晰,结像位置和体积也显得更自然。与此同时,在细节交代方面,1Bit 模式反而比 R-2R 更胜一筹,整体听感更偏向中性与均衡
在使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使用细节是R202 这张主板确实的需要煲机,而且热机后的声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可闻变化,尤其体现在低频部分。刚拿到这张主板时,我对其中频与高频的表现已经感到相当满意,几乎挑不出什么问题。唯一让我感到略显激进、甚至不太耐听的,是它在极低频段的表现——并非简单的量感堆积导致“轰头”,而是那种持续性的低频“嗡鸣”过于突出,造成听感上的压迫感。即便搭配一些本身低频偏少的耳机,这种现象依旧明显。不过,当我将这台机子煲机了大概五六十个小时之后,这种不适感就基本消失了。低频逐渐变得扎实、有形,朝着更富有弹性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它低频纹理稍不及 C201,但它在低频体积感的塑造和控制方面却尤为出色,也正是这种控制力,构成了它整体丰润听感的一个关键。从解码模式对比来看,R2R 模式下的低频拥有更多的量感与打击力,弥散感也更明显,有一定的嗡鸣感;而在 1Bit 模式下,整体低频表现更为平铺、匀称,结像更凝聚,听感也更扎实和中性。R202 在 1Bit 模式下依然略带一点润色,但整体已趋于收敛,表现出更清晰、更均衡的声音结构。
在高频表现上,R202 带来了足够的上扬感,同时在还原器乐时能提供柔润自然的泛音,使得整体音色更具真实感与空间感。整个声音空间在高频的填充下拥有良好的密度与氛围,让器乐的层次更为丰富。在 R2R 模式下,高频的质感会显得更湿润一些,泛音更为丰富,并带有些许“亮晶晶”的质感,听起来更显贵气。而 1Bit 模式虽然在亮度上略有收敛,但在高频细节的刻画上则更为精准清晰。就个人偏好而言,我会更喜欢 R2R 模式下这种带着一丝贵气感润色的高频表现。
那既然凯音那么用心良苦地将 R202 做个PCM和DSD用两套解码架构分开运作的方式,那如果去播放 DSD 格式音乐时,1Bit 模式是否真的相较 R2R 有更明显的优势?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差异效果甚至比你想象中还要更为明显。前面所述的听感多是基于 PCM 格式音乐的表现。而在处理 DSD 音源时,1Bit 模式则展现出更加干净的背景、更舒展的声场结构,以及更清晰的层次解析。整体能量感反而比 R2R 更为强劲,尤其在大动态与微动态起伏之间,1Bit 对细节信息的还原显得尤为出色。相比之下,R2R 模式下播放DSD格式虽然具备细腻的声音表达,但风格更偏向内敛与氛围塑造,更注重韵味的延展,而并非像 1Bit 那样更为直接地呈现出声音。
在过去这一个月的使用中,我陆陆续续用 R202 搭配了不少耳机进行试听,包括 SWECCI AUDIO 的 Kukulkan、Forte Ears 的 Mefisto、OPENAUDIO 的开阳、NICEHCK 的 Rockies,以及 TAGO T3-01-MD、水月雨的水平线这类相对容易驱动的大耳机。这些耳机本身风格各异、价位跨度也不小,但搭配到 R202 上后,声音却展现出非常统一的润色风格——饱满的中频、人声位置的强化,以及整体声音素质的有力支撑,这张卡对各个耳机听感表现的影响颇为一致。如果从整体风格来看,R2R 模式和 1Bit 模式在大框架下其实并不会呈现出剧烈的差异,但在细节走向上,两者的性格取向还是能听出区别。作为参考设备使用时,我个人认为 1Bit 模式的表现会更准确一些,适合做分析和对比参考;但如果从“好听”的角度出发,我会更偏爱 R2R 模式所带来的那种略带染色的润泽感,能赋予音乐更多的情绪渲染和吸引力。
值得提醒的是,R202 和 E203 一样,并不支持 LINE OUT 输出。从设计逻辑上看,凯音显然是希望这张卡被当作一台纯粹播放器使用,而非作为串联系统中的数播角色。这张主板在中国内地的统一售价为 ¥3499,老用户享有七折优惠,价格为 ¥2450。相较于 C201 与 E203,它在定价上略贵一些,目前也尚未推出单独搭配 R202 的整机套装。但无论是从声音风格的延展、可玩性,还是从“卡全收集”的角度来看,R202 对已有 C201 或 E203 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值得补充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