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几年,把自家的导航系统NavIC吹得挺响,说能替代GPS,精准又安全,还能“领航全球”。
可一转身,原子钟坏了、卫星卡壳了、手机厂商也摇头了。导航这事,真不是谁喊得响就能领得了航的。
说起导航卫星,大家第一反应就是GPS。再熟一点的,知道中国有北斗、俄罗斯有格洛纳斯、欧洲搞了伽利略。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印度也整了一套“自己的导航系统”——NavIC。
2006年5月,印度政府就拍板启动了IRNSS计划,也就是NavIC的前身。目标挺明确:做一套不靠GPS的卫星定位系统。系统规划是7颗卫星组网,提供1500公里范围内的服务。
2013年7月,第一颗导航卫星IRNSS-1A成功升空;2016年4月,最后一颗IRNSS-1G发射完毕,7星组网宣告完成。
第二天,印度总理莫迪亲自给系统改名,叫“NavIC”。官方翻译是“领航者”,听上去气势挺足。
这系统功能说起来也不含糊。导航、授时、定位都有,民用和军用两个信号通道,精准度号称在印度本土可以做到10米以内。
不少印度媒体当年高调宣传,说这是“完全属于印度自己的导航系统”。
印度搞这个系统的原因也不复杂。1999年,印巴边境爆发“卡吉尔冲突”。那时候印度想用GPS定位巴基斯坦军队,结果被美国拒绝。
从那以后,印度下定决心,要建一套自己的导航网,摆脱外部依赖。
除了战略考量,NavIC还有民用野心。印度政府希望未来所有公共交通、货运、民航、渔船,甚至手机,都用NavIC来导航。目标定得挺大,野心也不小。
但问题也随着组网的完成逐步浮出水面。表面看是“自主导航”,底下是“技术短板”到处漏风。刚刚组网完没多久,这个系统的“心脏”就出问题了。
卫星飞上去了,关键部件“熄火”了导航这玩意儿最关键是一个字:准。
你要是坐个车,导航信号隔几分钟断一次,那不如看路牌;要是飞机、导弹、舰船靠这个定位,那就更不能出岔子。
而准不准,靠的是卫星里的“原子钟”。
原子钟就像导航系统的心跳器。越稳定,定位越精确。这一块,中国北斗用了十几年,才把原子钟技术做到全球领先。而NavIC这块,刚一开始就踩了雷。
2017年1月,印度区域导航卫星IRNSS-1A上的三台原子钟全部失效。这颗卫星是最早发射的,也是系统的时间基准星。三台钟全部瘫痪,相当于卫星“心跳”停了。
这三台钟,不是印度自产的,而是从瑞士公司Spectratime进口的。整个NavIC系统的7颗卫星上,一共装了21台原子钟,全部是外购,每颗卫星配三台。其中至少有9台出过故障。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为了顶替IRNSS-1A,印度在2017年8月发射了替代卫星IRNSS-1H。但这次发射出问题了。火箭上升阶段,整流罩没能正常分离,卫星被卡在外壳里,直接报废。
这个失败影响很大,因为IRNSS-1H是印度第一次尝试让私营企业参与导航卫星制造,结果首秀就翻车。现场是全程直播,19分钟后卫星没出来,直播画面戛然而止。
又过了大半年,2018年4月,才把新的一颗卫星IRNSS-1I送上天,把位置补回来。这期间,整个系统的授时精度严重下降,影响范围覆盖印度本土全境。
这只是第一道裂缝。真正的问题,是NavIC系统本身在运行上存在很多隐性短板。比如有时候“可见卫星数”不够多,定位就失效。
正常定位需要同时看到4颗以上的卫星,但NavIC常常达不到这个数,在次级服务区,系统可用率只有69.5%。
也就是说,一旦走出印度本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你会发现“信号没了”。这种水平,离全球商用导航差得还远。
手机厂商都不愿意接这个“接口”说到底,卫星导航不仅是个太空工程,也得落地让人用。而NavIC在这一点上,也走得很吃力。
按印度政府设想,NavIC未来要在智能手机里普及。最好是所有在印度卖的手机,都强制支持NavIC。可是这事一提出来,厂商全炸了。
2022年9月,印度信息技术部和航天局ISRO召集手机企业开会。苹果、小米、三星等厂商参加。
结果会议开完,没人愿意配合。理由也简单,支持NavIC得换芯片、改硬件,生产线都得重做,成本涨太高。
以三星为例,当时负责人明确说,要兼容NavIC,就得用双频芯片组、加装额外天线和电源控制器,这对中低端机型根本不现实。而印度市场超过一半的销量,就是这些低价机型。
更关键的是,NavIC目前用的是L5和S波段。而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机芯片只支持L1频段。
要想让NavIC接入这些设备,得等到它能发L1信号。而根据ISRO的说法,这个最早得等到2024年以后,得再发好几颗卫星。
厂商提出延迟执行到2025年,印度政府也知道,这事急不来。结果就是,现在全印度只有几十款手机型号能支持NavIC。连想“靠手机普及”的门槛都过不了。
这就出现一个奇怪局面:卫星升天了,信号放出来了,地面没人用,手机不用、汽车不用、地图App也用不上。看上去全系统运行正常,但其实只是“漂在空中”。
卫星导航这种事,是个系统工程。中国搞北斗,从1994年试验型卫星,到2025年建成全球组网,用了整整26年。每一步都靠基础科研和完整工业链支撑。
印度想用十年时间“抄捷径”,结果系统看上去成了,里面的部件、频段、配套、产业链,样样跟不上。
现在NavIC系统又宣布要造5颗新卫星,试图补齐缺失。但原子钟还在测试、手机厂还在犹豫、发射计划排得很满,整个系统处于“拼命自救”的状态。
吹得响,想得远,真要落到实地,就得扎得稳。导航不是喊口号,是件精密到秒、误差在米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