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可以不在眼前,但知识必须触手可及。”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我国智慧教育建设迎来关键提速期。可以注意到,文件在推动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进程中,明确提出要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这一政策动向,为国内多个在智慧教育领域布局已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了现实指引和制度支撑。其中,云视图研团队提出的“基于5G的全息远程教学系统架构设计”方案,正成为全息教育应用探索中引发广泛关注的实践案例之一。
该系统架构以“构建低延迟、高保真、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为核心理念,围绕5G网络传输、全息图像采集与渲染、多终端同步协作、教学数据智能管理等模块开展系统集成设计。其架构特点在于,不仅提升教学过程的“临场感”和“交互性”,更构建起一种打破时空边界、可跨区域共享的“全景式教学交付方式”。这在文件所强调的“拓展备课授课、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高频场景应用”中,具有极强的落地价值。
技术构建并非孤立开展。在实践层面,云视图研的全息远程系统充分响应《意见》中关于教育资源集成、数据互通、平台联动的核心导向。其设计框架兼容国家智慧教育“四横五纵”平台结构,能够与各级地方平台资源对接,实现课程资源、教研活动和评估数据的互联互通。系统支持实时教学、异地录播、资源调度等功能,且在内容管理上引入AI驱动的智能标签和知识图谱生成技术,为数字资源的精准匹配与个性化推荐奠定基础。
此外,在对该系统部署高校的调研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全息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场景的直观表达与互动体验,学生参与感、理解力显著提升。这与政策中提出“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方向高度一致。技术不是炫技,而是服务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与体验优化。系统运行中,通过5G网络实现高清视频与立体音频的毫秒级传输,保证远程教学过程中人物影像同步、声音还原精准,全息图像的三维动态投射在裸眼设备终端上清晰呈现,达成“在场即在教”的沉浸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师资赋能方面,云视图研团队也引入了配套的在线教研平台,与名师工作室机制对接,推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下沉。文件所提到的“同上一堂好课”“名师课堂”等项目,在系统中通过内容集成与远程协作机制实现技术支持,使其不再是“孤立直播”,而是“立体互动”的课堂重建。
目前,该系统已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和陕西某高职院校先后落地运行。以山东大学为例,借助该系统平台,教师可以在青岛主讲,而济南、威海、香港等多校区奕可同步参与,实时互动;而在陕西的职教试点中,系统则配合数字教材标准化建设,开展了裸眼3D教学演示与高频率远程实验实训,助力形成职业教育与智慧课堂融合的标准样板。
教育数字化的路径不是一味追求技术领先,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据了解,云视图研研发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围绕教育部发布的系列政策方向,不断迭代系统能力,推动教学形态、课程资源、教学管理的“数字-智能”双转型。作为融合技术与教育深度协同的践行者,云视图研将在更广阔的场域中,探寻更多“可见的教学变革”可能。